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二章 燕魏争霸—战神的谢幕演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燕魏争霸—战神的谢幕演出(1 / 2)

历史遗忘的角落 丘山楷 更新时间 2023-06-01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第二章燕魏争霸—战神的谢幕演出

北魏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汉朝时,北匈奴被击败西迁后,漠北地区形成真空。拓跋部选择填空,西迁进入漠北地区,与少部分未迁走的匈奴人形成部落联盟,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

后拓跋部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再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338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什翼犍建国,国号代,建都于盛乐。

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曾是鲜卑联盟的匈奴铁弗部(南匈奴与鲜卑的混血)酋长刘卫辰,与苻坚合作,共攻什翼犍。

灭代后,苻坚命刘卫辰和另一铁弗族酋长刘库仁两部以河为界,分别占有拓跋氏的故地,刘卫辰部居西,刘库仁部居东。

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386年,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封建王朝之一,一成立,就为后世中国的版图划定了基本蓝图。

什么意思?且看拓跋珪艰难曲折的复国之路。

拓跋珪要想复国,首要的问题是,要与占有鲜卑故地(其实原来是匈奴故地)的匈奴铁弗部酋长刘库仁和刘卫辰争夺领导权。

刘库仁接受了拓跋珪的领导,刘卫辰则与拓跋珪展开争斗。391年,刘卫辰起兵偷袭拓跋珪,被反杀,其子率残部南逃,依附取代前秦的羌族人建立的后秦。后秦当时的国主是姚兴,姚苌的长子。

刘卫辰在中国历史上不过一小人物,但他被拓跋珪打的南逃的儿子,在历史上却大名鼎鼎--刘勃勃。刘勃勃这个名字本身,并不显于世。但他后来的名字,闻之则如雷贯耳。

公元407年,刘勃勃反叛后秦,起兵自立,称大单于,大夏天王,年号龙升,并改姓赫连氏,刘勃勃成了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就是大夏国主。他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大体位置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此城名曰统万城。

大夏国统治区域大致在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地区,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方位。

唐朝安史之乱后,大将郭子仪为便于管理居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的羌族的一分支党项人,把他们迁到赫连勃勃的大夏故地,这支党项人的首领叫拓跋朝光。唐僖宗时,拓跋朝光的后代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封夏国公。拓跋思恭就成了李思恭。宋朝时,李思恭的后代有个叫李继迁的叛宋,建立了事实上独立的政权,名西夏。李继迁有个孙子叫李元昊,成为国主后西夏正式独立。西夏虽弹丸小国,但与大宋长年的战争却几乎耗尽了大宋的国力。

到明朝时,李元昊有个后代在银川机关招待所当驿卒,下岗未分流后,一怒之下召集农民工兄弟造反,打进北京城灭亡大明朝,逼的明崇祯帝自挂景山歪脖树。

此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对,就是李自成。看明白了吧?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大名鼎鼎的闯王李自成,其实并非真正的汉族人士。

再回过头来看拓跋珪的复国过程。

拓跋珪赶走匈奴人后,其北面是文化上更为落后的高车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则是鲜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后燕。

一个一个来,先解决高车族。高车族是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该族人大都拥有轮子高大的车而得名。西晋以后,北朝人称其为高车,南朝人称其为丁零,塞外各民族则称之为敕勒。因此,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丁零、高车、敕勒是今日维吾尔族的先祖(西迁入新疆)。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维吾尔族与突厥族一样,同出自匈奴部。

拓跋珪击败高车族等成功复国后,北方两个最强大的政权,就是后燕与北魏了。

后燕与北魏,同为鲜卑族政权,且还是亲家。后燕继的是前燕的大统,而前燕国主慕容皝曾将妹妹和女儿嫁给了前代国国主拓跋什翼健。然而,这种脆弱的亲戚关系在对权力的极度追逐面前不值一提。

慕容垂灭掉西燕后,又于395年5月对北魏用兵。此时,慕容垂已69岁,年近古稀且身体不佳,是该放手锻炼孩子们了。于是,太子慕容宝和慕容农、慕容麟率军8万,慕容德、慕容绍率骑兵1.8万,向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进军。

后燕主帅太子慕容宝,时年已40岁。北魏主帅道武帝拓跋珪只有24岁。可是,“姜还是老的辣”这个定律,在二者身上似乎都失效了。

“小嫩姜”拓跋珪制定了“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略,渡黄河南下,与后燕军队隔河对峙。后燕军在黄河南岸,北魏军在北岸。

后燕长途跋涉,后勤供应是个问题,需必速战速决。9月,慕容宝按捺不住,把军队一字排开,先锋部队开始渡河。

忽然,河面狂风大作,几十艘战船被刮离大部队,一直刮到黄河南岸泊下。孤军刮入,船上的三百多全副武装的士兵,享受了一段魔风轮后,全都被魏军俘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