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中国的缩影> 第七章 尾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尾声(2 / 2)

中国的缩影 董竞一 更新时间 2019-10-02

“好!比较形象。”

孩子们在努力思考着。长辈们在笑眯眯地品着茶。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边疆的歌儿暖人心……”收音机里正播放着美妙的歌曲。

“哪——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玉荷的小女儿又说道。

“不错!就用这句吧。”

一大家子便来到“必大之门”拍照,门口有几级台阶。“老大娘子”怀抱着最小的孙子坐在中央的藤椅上,晚辈们便在后面的台阶上站着。

嗬!瞧这一家子!

孩子们个个面带笑容。

长辈们……

望见家里人丁兴旺,杰乐感慨万千,而对母亲右眼失明却是格外酸楚,尤其得知母亲尚患有气喘后,便叮嘱女儿常从美国寄来些药品。而望见海外子孙们彩装丽影,“老大娘子”心旷神怡,而得知四子良导尚未成家,却又格外地心焦……

不久,良导结婚了。“老大娘子”高兴了,却又为另一桩事*心起来:长女香妹的长子已年届三十了,尚未娶亲。以前,香妹的夫家是比较宽裕的,但从小就送给夫家的香妹却与丈夫没有多少话可说。香妹的丈夫和长子都是勤快之人,除种田外还种了不少甘蔗,收入尚好的却爱把钞票压在床垫下,连香妹都不知道,以至于一场突发的火灾将一切家当化为乌有!一家子的生活从此也转了弯。

大外甥的婚事牵动着大家的心。平常送礼多半是送些牌匾、热水瓶等,也有折点礼金的。但这次比较特殊,另外大外甥的对象在家还是个养女。良振、琪霏兄弟和玉荷翰宾姐妹在一起酝酿了好一阵子。尽管大家都不宽裕,最后还是凑足了一千元现金,齐心协力,解囊相助,终于把大外甥的婚事办妥了。

“老大娘子”好不开心,眼瞅着就要做太外婆了。可开心的事还还在后头呢!

玉荷的小女儿高考成绩优异,成了全市文科的女状元!按照家乡的风俗,外孙中了状元,外婆得向街坊邻里派发粽子、鸡蛋和发糕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更何况“老大娘子”是不分男女、孙子、外孙的,只要是她名下的子孙,个个都是“心头肉”!

“老大娘子”吩咐良振兄弟俩抓紧*办。嘿,大家伙儿正愁着不知咋办呢,这下可好,“老祖宗”的这些做法真得体!当“老大娘子”在子孙们的簇拥下,领着满载粽子、鸡蛋和发糕的车子,拄着拐杖出现在玉荷家所在的宿舍区时,轰鸣的爆竹声也遮掩不住人们的阵阵称道声“好脸面的外婆噢!”

“老大娘子”比任何时候都开心。良振在村里较早地盖上了新房,就连初长*的孙子、孙女们都在忙里忙外的,承包地里的稻子收成不错,家里的副业也搞得不赖。

“老大娘子”不想给子孙增添负担,八十多岁的人了还坚持自己烧饭,说自己烧的饭菜更合口味,还一如既往地施展自己的绝活——腌制。的确,经她亲手制作的豆腐乳、芝麻酱、辣椒酱,还有酱萝卜、酱柚皮等,堪称佐餐的上乘佳品,回味无穷,令人赞不绝口!子孙们都很努力的,她也常振振有词:赶上这么好的光景,我若是再后生点包准能养活一大家子的人!

家里没啥事让“老大娘子”*心的,可她又是个闲不住的人。村子里有人开了南杂店,“老大娘子”见人家店里没啥商品,便问别人是否因为没钱进货。平日里省吃俭用的,此时却会将儿女们孝敬自己的生活费用慷慨地借出。得知哪家的座钟坏了,她便会自豪地说,我女婿是机械厂的技术员,机械方面的事没他不会的,修个座钟什么的不在话下。

丈母娘邻里家的座钟修好了,也把玉荷的丈夫忙得够呛,厂里的事本来就够忙乎的了。呵,真没法子,谁教自己的丈母娘是个热心肠的人哪。修理座钟倒可以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可修理别的大件来,那只能“牺牲”一整个难得的礼拜天了。琪霏不知从哪儿弄来个半新不旧的坏柴油机,打算让妹夫修好后再转手,因为他知道妹夫所在的厂子以前是生产柴油机的;良振的女婿开了个冰棒房,可对制冰机却是一窍不通,糊里糊涂地把个制冰机弄“哑”了,又跑来搬姑父去帮忙修理。尽管玉荷的丈夫已是忙得不可开交,却总是有求必应毫无怨言的,谁教自己是丈母娘特别喜欢的女婿呢,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吧。

——骄阳斜影天井落,古居醉闻炊烟香。子孙满堂的“老大娘子”享受着从未有过的惬意生活,就连放在佛案上的贡品也丰富起来了。祈求菩萨保佑子孙、还有远在外地的慈堂妹妹一家、还有……

慈堂一家在“跑反”时几经辗转,最后在吉安落了户,如今也是子孙满堂的。慈堂已来过好几回了,“老大娘子”老想去妹妹家走走,无耐年高路遥的,家里人怎么也不同意,便只好嘱托儿孙们替自己去看望妹妹一家。有时还对着妹妹的照片直叨叨,你“八字”也挺硬的,日子也过得不错吧,若是后生点儿就好咯,咱姐妹俩儿就能开开心心地在一起,小时候你不是很喜欢逛风力口的嘛,现在更有得逛了……

的确,风力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富裕起来的人们会常去光顾电影院,看戏听书、舞狮子、踩高跷、舞龙灯只是人们文娱生活中保留的传统项目,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自行车等“城里人的消费品”,不仅越来越多地*了风力口的百姓家庭,甚至成了常见的陪嫁物。

镇卫生院门诊部的落成,为广大群众的卫生健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企盼已久的风力大桥建成通车——

一桥飞架“六朝汀”,过河卒子笑牵牛。飞龙跨岸望清波,江河日夜弹琴弦。

早已实现的“公路化”,如今又有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有多条公路与赣粤、赣浙等国道相连,每日有多趟公交车、中巴往返于省城。

横贯街区的主干道旁是新建的集贸市场,五金交电、日用百货、文具书籍、粮棉油食品等,应有尽有。

猪市、牛市也是热闹非凡,而河岸边的木材市场更是一眼望不到尽头!

全镇的商业摊点星罗棋布,集日与平日已无多大差别,市场经济丰富活跃,全年营业额逾千万!

农业建设蓬*发展。水稻亩产达1500余斤,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七倍半;采取菜粮并举的种植方式,发挥菜农、瓜农、果农的传统技术特长,生产出来的蔬菜、瓜果上市早、产量高、效益大,成为远近闻名的菜、果之乡,有的产品被有关厂家加工后,远销欧美、日本,运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有不少是“走车皮”的。因地制宜地发展木材加工,生产的家俱、木箱美观耐用。

农、林、副、渔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真可谓:庄稼绣阡陌,工商通四海!

古老的下湾村被镇政府划定为“文化区”。“玻蔚小学”遗址被扩建成教学基地,兴建的教学大楼和教工宿舍错落有致,设备齐全的中、小学可同时接纳1600名莘莘学子。人文鼎盛的热土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下湾村的鲤鱼塘被划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经修浚后,清波涟漪映翠林,苏圃簇拥吐芬芳,更是观赏、憩息的好去处!鲤鱼塘畔的“野猫园”处,成了新建的“敬老院”,在这里孤寡老人们笑逐颜开,安度晚年。

人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建设着美丽富饶的家园,同时更为母亲河——风力水孕育的一代巾帼而倍感自豪。

安莲,自幼聪颖、品学兼优的风力才女,青年时代就投身于革命事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地下党活动。大学经济系本科的深造,更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扬帆远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秉公办事、刚正不阿的风范,也造就了一位德才兼备、政绩显著的优秀省级女干部。

乡亲们欢呼庆贺之余,乃一致告诫应全力支持安莲的工作,切莫为“琐碎之事”拖了她的后腿——仁里淳风堪称水木清华、厚德载物!

安莲不负众望,带领省委一班人团结奋斗,努力拼搏,“一切为了振兴全省来议、来想、来讲、来干;勤奋工作,锐意进取,讲究效率,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克己奉公,不搞特权,不谋私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做到耳聪目明;努力学习,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领导决策水平。”

对于老区建设,安莲提倡动感情、动脑筋、动真的“三动精神”,实行“减轻、放开、搞活”的政策,以“三年解决温饱、五年摆脱贫困”为目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采矿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采取扶贫包干制,改革扶贫资金使用办法,全省先后筹集老区建设资金六亿多元,搞了2000多个启动项目,修了2000多公里的公路,增强了老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派工作组到全国许多大专院校,宣传江西,欢迎广大青年学生毕业后到江西参加建设;加强了*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安莲还常与省市领导挤电车、去菜场,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了解民用煤和副食品的供应情况,帮助市民解决生活中的急难问题。

乘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后来,安莲调往中央*部工作,继续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返乡探亲的台胞越来越多了,有的甚至在大陆经商办厂了。

杰乐一直没有回来,信也来得少了,且字里行间异常凄切。杰乐在美国留学的女儿却常有来信。

细心的家里人发现,杰乐的字迹略有变化,且信纸上常有斑斑泪痕……

家里人比任何时候都牵挂在台湾的杰乐。

自鸣夫妇均已退休,子女都参加工作了,家庭经济条件比过去强多了。自鸣夫妇年年都要返乡,探望年迈的母亲的弟妹们,也急切地盼望着在外的兄弟能早日回家团聚。

杰乐迟迟未能返乡,令家人异常费解——老母毕竟已是年近九旬的耄耋之年了!大家估摸着莫非是因为经济拮据,杰乐也曾在信中提到,自己在台北是靠卖劳动力为生的。正当家里的兄弟姊妹商量着为长兄杰乐返乡探亲而筹措费用之时,却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杰乐已身患绝症,不便探亲!

不久,杰乐去世的噩耗传来了。一家上下都尽可能地瞒着“老大娘子”。

远的瞒得了,近的,可就一点办法都没有——香妹去世了。

“老大娘子”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本来,这几年“老大娘子”的身体似乎好了许多,气喘也不怎么厉害。自打香妹去世,杰乐迟迟未归,倒使“老大娘子”颇有想法——自己已是四世同堂了,儿女们年纪都不小,大多也已年过半百了,而更令人心焦的却是有的身体不太好,时间一长……

“老大娘子”真不敢再往下想了。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老大娘子”度过了多少个严寒,却不愿看到“松柏”是最后“凋零”的。而冬春轮回,日落日出,又岂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老大娘子”的身体状况又开始有了起伏,有时甚至险象环生,弄得在家附近的子孙们奔波忙碌不已。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倒令子孙们习以为常,轻松起来了。

春节,照例是一大家子人齐聚一堂的欢乐时刻。可一年一度的春节欢聚,对“老大娘子”来说实在是过于“吝啬”。春节一过,儿孙们又要各奔东西,“老大娘子”便觉心中格外空荡,身体也就象空中晃荡的秋千一般,此起彼伏地不安稳。

春节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元宵“十五”,更应是团圆的佳节,而这一切对于年迈的“老大娘子”来说,都成了异常的“奢望”!平时大家都忙,也多半是在正月十四开始磨糯米粉子的。为做元宵丸而勺米推磨,早已是儿孙们的事了,“老大娘子”还是习惯现场观摩、莅临指导,累了才去床头靠上一靠。

隔着窗外天井里的雨加雪,被窝里倒是格外的暖和,迷迷糊糊地很容易就打起盹来。一直就对杰乐迟迟未归而心存疑虑的“老大娘子”,却见床边跪着两人,一个是长女香妹,一个是哭泣不止的长子杰乐……

“老大娘子”不由地一惊,却是虚梦一场!

床边空荡荡的,只有窗外天井里纷纷而下的雨雪——年年不约在此时,最是伤心雨中雪,飘若天仙帘中舞,化作寒泪淌足下!

“老大娘子”的心都快象那雨中飘落的雪花,漫漫地,下沉、溶化。她开始觉得自己与长子杰乐已是幽明永隔……

跌宕一舸,记来时、尝与蓬蒿为侣。十八坡伴鲤塘草,坎坷处萍水付。玉荷照阳,琼井涌流,更洒纤纤雨。

嫣然舞动,暗香撩拨心曲。年暮,青丝隐隐,故人不见,争忍黄鹤去?只恐云裳随日落,愁入西风冥雾。

桃柳映荫,娇鲤戏浪,与我花间渡。冥冥多少,几番天际归途。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个金秋时节,杰乐媳妇领着子女回乡了。

海外亲人的归来,令“老大娘子”欣喜不已。尽管大家都不怎么当面提及有关杰乐的事情,“老大娘子”也只是略有问及,却也非常平静自若,仿佛心中久存的疑虑已得到了验证。倒是这位年近九旬的“老祖宗”,令远道而来的子孙们格外惊讶:“老祖宗”生活起居很有规律,饭量也不错,打起麻将来也没少“糊牌”。

“大嫂啊,良导结婚这么久了,怎么才生了一个孩子啊。莫非,台湾也施行计划生育啊?”“老大娘子”关切地问着,却是以子女们的口吻称呼杰乐媳妇。

现在,“老大娘子”最惦记的,要数仍在台湾且尚未返乡探家的四子良导了——关切中还颇有“分寸”。

“哎、哎,妈妈,四弟的儿子尚在念‘国中’(国民中学),他自己也在忙工作,精力是有限的。”杰乐媳妇知道婆婆是有心问的,又连忙说,“妈妈,四弟还有几年就可以退休了。到时四弟回家探亲,妈可以当面要求他为您老人家多生几个孙子!”

一家人都开心地笑了。

“老大娘子”听杰乐媳妇说完后,却一本正经地说:“那还要等上好几年哪!你回去就跟良导说就是了,你是大嫂嘛!”想了想,转而又说,“唉!这事只能由他去了……”

“哎、哎。”杰乐媳妇连忙应到,见婆婆似乎还在念叨什么,又忙说,“妈妈,我们与四弟家隔得很近,也时常见面的。妈说的话,我回去就转告给四弟。”说着说着,还凑近了点儿。

杰乐媳妇一边说着,一边却为老太太的清醒精细而啧啧称叹。

听杰乐媳妇这么一说,“老大娘子”也舒心地笑了。聊了一会儿,她也累了,便一人回房间休息去了。

“老祖宗”不在的时候,兄弟姊妹们之间的话还是不少。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娘家受了不少牵连。家里的弟弟妹妹们也受了牵连吧……”

大陆闹“*”的时候,大海那边的亲人们非常担心家里的亲人。

“没什么的……都早已过去了。”

听弟弟妹妹们这么一说,杰乐媳妇舒了口气:“噢,这就好,这就好。你们大哥很想家,可又一直没法回来。现在可以回家了,他又……”

杰乐媳妇有点说不下去了,弟妹们赶忙劝慰大嫂。

听说家里人一直没把杰乐去世的事告诉婆婆,杰乐媳妇便说:“还是告诉妈妈吧,免得她老人家老是牵挂。”

弟妹们还是执意不肯将杰乐去世的事告诉母亲。杰乐媳妇若有所思的,却又望着弟弟妹妹们会心地笑了。

“前几年,妈妈很想大哥和四弟,家里都打算送她去香港,与大哥和四弟见见面的。”自鸣说着说着又转了话题,“大嫂,你们从台湾到家里来,一路上也够辛苦的,可是家里还是希望你们能常来。”

“是,是。我们一定会常来看望妈妈和弟弟妹妹的。”杰乐媳妇说着说着又叹了口气,“唉,就是盼着早日直航啊。”

从台湾回大陆得乘两趟“国际”航班:台北——香港,香港——内地,增添了多出的费用不说,为换乘班机上上下下的也够折腾了,时间也耗费不少。

“我们倒是能常来的,可四弟就只能等到退休以后了。”杰乐媳妇沉思片刻,又笑着说,“真没想到妈*身体还这么好,再过上十年都可以。还挺有意思的……等回去告诉四弟了,真得教他想得没办法了!呵、呵、呵……”

一家人聊得很多,家里对杰乐、良导去台湾后的经历也了解了不少。

其实,杰乐、良导兄弟俩初到台湾时也颇为艰辛。当初,良导小小的年纪就当了个勤务兵,好在在家时就是个勤快的孩子,上司对他还挺满意的,以后也一直干着类似的工作,倒还顺顺的。而初上岛的杰乐,军晌颇低的,只够买上两桶美国奶粉,出世后的女儿经常饿得嗷嗷直哭。更令杰乐气愤的是,有位上司竟用公车为自己盖房拉材料。在这位上司乔迁之喜的宴席上,刚直的杰乐一怒之下掀翻酒桌,扬长而去……后来,杰乐离开军队在商海中*,本来颇有起色的,却又遭人算计以至于锒铛入狱!杰乐一家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良导倾力相助,苦心积虑地维系着兄嫂的家庭,对兄嫂的孩子关怀备至。杰乐的长子小小的年纪也得过早地分担着家庭的重负,在酒巴里做配酒师,靠聪明勤劳赚得的收入对居家过日子却也颇起作用。后来,杰乐迫于生计而不得不重*家业——卖清汤……

岁月的沧桑,怎不令亲人们互为感叹——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啊!

感叹之余,一家人还是尽情地享受着这迟来的欢聚时光。按自鸣事先的建议,海外亲人都暂住在玉荷的长女儿家。

“老大娘子”这些天来兴致极高,腾王阁、西山万寿宫、“八大山人”纪念馆都去了,在省城逛街时还念念不忘省城有名的小吃——小笼包子。这省城的小笼包子就是棒,皮薄馅实的还带点儿汁儿,鲜美着呢,“老大娘子”一气能吃下好几个!哎,蘸上点酱啊醋的,味道则更佳,“老大娘子”如此这般地给儿孙们做着“示范”。

尽管南昌菜排不上“大菜系”,却能很好地体现出江南人特有的精细和品味。荤菜烧得鲜嫩入味,蔬菜也是清脆爽口,菜肴的色、香、味、形没得挑!蓠蒿本是鄱阳湖里的野草,却成了南昌人饭桌上的“宝”,“蓠蒿炒腊肉”还是响的一道地方名菜呢。唷,这汤里面也放辣椒的,可这“酸辣汤”却也别有一番风味的……

海外的亲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味着家乡特有的风情。

第二年,杰乐媳妇又领着儿女们回家来了。

儿孙们给“老大娘子”做了“九十大寿”。同堂受拜的还有“老大娘子”的四弟媳。四叔子夫妇在解放后从河南迁到了邻县,前几年四叔子去世了,四弟媳在不久前随儿女们迁回了上湾村。以前杰乐与他们也有书信来往。而此时二叔子夫妇也都双双作古了。

尽管大家都说“老大娘子”现今已是心满意足了,可都知道她还在日夜思念迟迟未归的四子良导。

思念是无尽的……

“老大娘子”常常撸起袖子,让儿孙们看着自己手臂上的肌肤,还一个劲地说,你们的手有我的好看么。

的确,“老大娘子”的肌肤光滑而有*,有如重新换长的一般……

家住省城的三叔子也来看望大嫂了。叔嫂相见,做大嫂的自然要尽到地主之谊。三叔子一边吃着大嫂煮好的糖水鸡蛋,一边又不得不听着大嫂的数落——以前三叔子在有些事情上的确处理欠妥。

——唉,都是九旬老人了。谁家没本难念的经!

三叔子这辈子也是尝尽了酸甜苦辣。当初,从河南带来的“未过门”的媳妇被爷爷赶走后,他的婚姻几经波折,最后与一新寡结了婚。生了一子,还养了一子,加上妻子与前夫的孩子,集生、养、继父于一身的,而“*”被关时却连个送饭的都没有……望见大嫂一家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的,便赞不绝口,还一个劲地说以后要到这儿来度过百年。

“快别那么说了,教人听着怪难受的。”

“老大娘子”又象当年那样开导起来,“你老俩口不是很好的嘛!也是子孙满堂的。亲生儿子还上了大学,还是个工程师呢,尽管远在外地工作,不也老回家看望你们嘛。身边的孩子也都好好地伺侯着。你们四兄弟就数你福气,能活到这把年纪,还有退休金的。”

三叔子望着大嫂嘿嘿地直笑。

“七蛊八盭的!”“老大娘子”不由地笑着对三叔子说道。

“老大娘子”一边与三叔子拉着家常,却也进一步证实杰乐已故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老大娘子”愈加思念四子良导了。

此次,三叔子主要是为“修谱”之事而来的,不过“修谱”也改为“修志”了,人们改“族谱”为“村志”。三叔子是“村志委员会”的成员。

此时,“修志”工作已近尾声。谈起此次“修志”,大家不禁感慨万千——

广大的海外侨胞纷至沓来,寻根问祖,上、下湾村返乡探亲的人流更是源源不断。

栉比闬闳寻旧踪,鲤鱼塘畔浴荷风,少小离家白发还,景色膧朦非梦中。浮生游子们,恍如肌肠辘辘的婴儿面对久别的母乳一般,贪婪地*着故土古朴的气息,徜徉在古街旧巷,徘徊于昔日尘沙日炎的堤垱,仿佛在让那——汉时的风、唐时的雨滋润着尘封已久的记忆,养心养目的一汪清水荡涤着人世轮回的怅惘……

“浮生岁月黄梁梦,锦绣年华客里过。”岁月如流,人们抚今追昔,却常怀落月停云之悲;思亲念旧,陡生追根溯源之念。早在三年前,人们就在酝酿续修“族谱”之事。自打第十四届“族谱”修订结束以来,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漫长的岁月中动乱频仍,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不少曾经聚族而居的人们,背井离乡,劳燕分飞。

——青山绿水依故里,鲰生旧侣在何方?

年去岁来,人世沧桑,而好风细雨却也润泽四方,神州大地犹如民族的大花园一般,万紫千红,群芳争艳!具有优良爱国主义传统的玻蔚族人犹如民族长河中的一支涓涓细流,与民族一道承受着兴衰与沧桑,而今又在民族复兴大业中努力建设“两个文明”。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蓬*发展,神州大地生机盎然,国泰民安,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盛世修志,成功撰史,撰史编志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国各地的撰史编志工作,如雨后春笋蓬*开展。在大好形势和族众殷切瞩望的启迪下,人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决定改“谱”为“志”,改革单纯的传统世袭观念,以广泛志述祖业的社会、经济、地理、人文等等历史的变迁,弘扬崇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激励后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投身于建国兴邦的宏图伟业。

——仁里淳乡再现水木清华般的本色!

尽管全国上下正广泛编撰省、市、县乡志及各项志书,而对地方上来说,谱写“村志”的工作,实质上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创举,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改“谱”为“志”的倡议一经提出,便得到各界族众的群起响应和赞助。风力口附近的十几个万姓自然村的代表聚集一堂,共商“修志”之事。

“村志筹备委员会”成立了,并推选出筹委和常务理事,配备人员及分工,财务实行公开。值得一提的是,“村志”内容还增添了妇女栏目,使男女在“村志”中居平等的地位。

有的族中后裔,甚至将历尽岁月风雨而艰难珍藏的数届“族谱”,完整地奉献出来。

广泛的联系、征集材料的工作,卓有见地的创举,令族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不仅使散居内地的人们为之振奋,就连广大的海外侨胞、港澳台胞也激发起极大的热忱,有的专程结伴回乡探望亲友和“村志”工作人员,有的则寄来精心撰写的文稿、诗词,抒发怀乡恋土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

——光阴荏苒又中秋,羁旅异乡非久留,东望神州多少夜,悲欢离合几时休?

——佳话千秋今尚存,天南地北讵能分,且看“必大”续传统,四海同归汇一门!

……

千秋佳话,思乡心切;异乡怀故,阕阕幽咽!

归去来兮,魂系何方?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奔腾的风力水与茫茫九派汇成一脉,涌入大海,宛如一曲翕合纯和、皦绎以成的恢弘乐章,以慈母般博大的胸怀,去迎接那尚未返航靠港的一叶偏舟——

云水起伏九天浸,

牙拔忽雷堪婉清,

前曲旧调已远飞,

何须偏舟念海经。

大海,四周,潮起潮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