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虽然不厚,两层就可以干完,但是很耗时间,原因就是:这种料子不像土或者石块那样随地就可以取出来,而是要从山上开采石头,然后把石头磨成粉,和预制好的瓜子片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用句专业点的话来说,工程量不大,但是工序麻烦。
而且,这玩意并不说人多就可以干的。
没办法,这种东西,只能在日月岛上预制,预制好以后,然后由朱常渊通过大船,运送到现场,然后在碾压铺筑。
这都是后话,目前阻碍整个工期的东西,应该是:桥梁。
对,整个路基虽然修筑完成了,可是严格来说并不是一条完整的路基,因为在大凌河的位置,有一个长约二百多米的缺口。
这个缺口就是桥梁。
建设桥梁这东西,虽然也可以尽量压缩工期,但是并不像土石方那样可以无限压缩,而是有个限制。
原因就在于:混凝土有凝固期限。
比如说,按照大凌河桥的工序,先打钻孔桩,然后将打好的桩孔中放入预制好的钢筋笼子,最后,将混凝土浇筑到钻孔中,然后一个桩便形成了。
桩形成以后,按道理来说下一步工作应该是建设柱子(有承台的除外。),可是,建设柱子最起码要在整个桩的混凝土强度上来。
最迟,四个周,二十八天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然后是柱子、然后是盖梁,最后才是桥上的主梁。
当然了,主梁可以预制吊装另说。朱常渊哪怕是节省再节省时间,这中间的工期再怎么压缩,至少也需要三个月。
桥梁不通,什么都是扯淡。
然而,他并不会停止,这边建桥的同时,那边我可以铺石粉,石粉铺筑完成了以后,我还需要在石粉上铺筑一层道砟。
时间一天天而过。
朱常渊每天都去工地,但是现在不像之前一样,在整个工地巡查,现在他只专注于一个点,那就是大凌河的桥梁建设。
大凌河桥,是整个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最受朱常渊重视的工程。
倒不是因为它影响整个工期的缘故。
而是,朱常渊想要通过这个大凌河的建设,实实在在的打造几个桥梁建设队伍,为以后在全国各地建设桥梁打下一些哪怕是很薄弱的基础。
因为,按照朱常渊的构想,现在的这个阜锦铁路,充其量也仅仅是个试点,并不是他向全天下推广科学技术,带领整个大汉民族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他脑海中还有个更大的构想,那就是放在祖国****就是年代的时候那样,横贯南北修筑一条古往今来之未有的大工程。
前世的时候,这个工程的名字叫做京九铁路。
在就是年代,就是这么一条铁路的兴修,给中国南北提供了一条物资输送的大动脉,硬生生的将南部、中部、北部的发展联系在了一块。
毫不夸张的说,在当时来看,京九铁路最少让祖国的发展提前了十年甚至更多。
而朱常渊的心中,也有着一个这么大的梦想。
那就是,修筑一条从南到北的大铁路,然后上面跑满了蒸汽机牵引的火车,将整个中国的物资从南到北的串联起来。
然后,如果有可能,在河南之地往西,接一条东西方向走向的大动脉,就仿照后世的陇海铁路修筑。
如此,日后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陕西大旱颗粒无收,没有关系!江南富庶之地,所产的粮食不计其数,如果能及时的运送到陕西,就不会存在今日大明王朝之窘迫状况。
然而,虽然愿望很伟大,可惜,前路也很艰难。
尤其是,从南到北的这条铁路。
土石方工程可以说没有什么难度!
但是,桥梁呢?
太难了。
除去无数的小的连名字都没有的河流,还有黄河、长江、淮河等等一系列的大江大河。
怎么办?
这些桥梁的架设,如何才能完成?
单靠现在他手中的这些器械、条件、哪怕是资金,都不可能完成。
建设大桥,工程难度很大,大到难以想象。
不但要有足够的电力配置、各种资源配置,还要有各种人才、机器,要在长江之中打造围堰,要在黄河里钻孔打桩。
有时候,甚至要截流改道。
最关键的是:保证桥下通航的大跨度,要使用世界预应力混凝土。
缺一不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