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巩固统治,乾隆开始在全国搜书,进行全面整改。凡是涉及到对统治不利的地方,都篡改、删除、销毁,甚至明朝的大量档案也不见了,最后挑出来没问题的编了一套《四库全书》。研究者认为《四库全书》编入的书籍数量跟被毁掉的书籍数量是差不多的。在这个毁书、编书的过程中,被牵连进文字狱的人不计其数。连疯子都不放过,有好几个疯子,说了些胡话或者写了些胡话,都被凌迟处死了。
上一集,我们专门讨论了,“烟云模糊处”隐隐约约有个半真半假的“衍圣公孔继宗”。孔子后人继子辈排行就是乾隆皇帝御赐的,《红楼梦》成书于文字狱空前绝后的乾隆年间,这部奇书当然要像《史记》那样倍加小心了。那么《红楼梦》究竟有没有内容触犯了当时的统治者呢?我认为有不少呢,我们随着文本会一一读到,这里,我先举一个例子。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文本有这样的描写:“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攥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再往下读,宝玉还给她改名叫“耶律雄奴”。作者的写作笔法“烟云模糊”,衣着打扮的描写上也是费尽心机,“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显然是满族的特色,作者是在影射“剃发令”。
“扬州十日”不久,明弘光帝投降,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进入南京,第一次颁布了“剃发令”,当时统治者担心激起民变,对于剃头一事还是相当谨慎的,公告这样说: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而且不准私自剃头。
谁知战局出人意料的顺利,江南半壁迅速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国,安抚政策达到目的,有些汉奸推波助澜,自动剃发,表示忠心不二,有些汉奸不但自己剃了头,还给满清统治者上书建议全国推行满制,以谋取赏识。
于是,清军又发了第二道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前,长期在关外白山黑水树林草地里讨生活,头发长了打理起来麻烦,为了在山区放牧打猎方便,就把头发尽量剃掉,入关的时候,满清人只在后脑留下少量头发,扎成小辫,跟咱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还不太一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孟儒家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汉族人被要求统统剃头,就引了起大规模的反抗!书生候峒曾、黄淳耀在嘉定小城(今上海嘉定)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统治。两个书生组织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属乌合之众,熙熙攘攘,拥挤堵塞,毫无纪律,更谈不上战斗力了。吴淞总兵李成栋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嘉定城破,抢劫的同时,李成栋下令屠城,市民之中,上吊的,跳河的,投井的,被砍断手脚还在挣扎哭喊的,骨肉狼籍。妇女们惨遭强奸,如遇抵抗,官兵就用长钉把抵抗妇女的双手钉在门板上,然后再肆意奸淫。大屠杀持续了一天,直到尸体堵塞了河流,李成栋才率军离开。
大屠杀后的第四天,侥幸逃脱的嘉定百姓开始溜回城里。他们回城后在一个叫做朱瑛的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又两千多人,这群人要报仇。朱瑛领导着幸存者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军委派的官吏。李成栋又杀回嘉定城,把许多还在睡梦中的居民杀了个精光,积尸成山,放火焚烧。
二十多天后,原来南明的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把吴之番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再次血流成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的起因就是被《红楼梦》作者所影射的,看似不起眼儿的“剃发令”。通过我先说的这一个例子,我想大家就能更好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烟云模糊”,为什么要多次强调本书“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了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甲戌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下面就是石头记录的故事了。
【当日地陷东南】
石头上写的这句开头,妙,有五点好处。
一、与之前引文中的女娲补天神话遥相呼应,传说共工撞倒不周山,导致天塌了个窟窿,从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后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
二、长期以来我国古人的活动范围都在黄河、长江流域,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古人认为西北高就离天近一些,东南低就离天远一点,因此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补充交代了女娲只是补了天,并没有去维修天地间的支柱---不周山。
三、“地陷东南”还是有缺陷的,预示着将有灾难发生,否则作者直接写“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就可以了,没必要当头一棒说“地陷东南”,果然有大事发生,甄士隐碰到一僧一道后先丢了女儿,接着家也被烧了个精光。东南的可不只有甄士隐家,还有甄宝玉家。
四、在后天八卦中东南方向是巽xun卦,巽代表风,阴阳五行中属木,春夏之交,由木生火,是甄士隐家失火的伏笔。
五、巽卦也有顺从的意思,这也是甄士隐终会顺从这一僧一道的伏笔,跟着“疯道人飘飘而去”。另外巽卦也有“入”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我们从这里进入《红楼梦》的故事,从现在开始,石头要讲述整个故事了。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历史上南京的名称很多,冶城、白下、江宁、石头城、丹阳、建业、建康、秦淮、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都、天京等,可没有一次把南京称为姑苏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都知道姑苏是苏州,批书人为什么说是金陵呢?
我认为应是指老百姓口中的金陵省,或者说是南直隶、江南省。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叫应天府,姑苏属于应天府直辖地区,南京城周围所辖的一片地域称为直隶。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北京叫顺天府,北京城所直辖的地域也叫直隶。为了区分,以南京为中心的就叫南直隶省,清朝京畿周围还叫直隶省,但是把南直隶省改为江南省。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老太太介绍王熙凤:“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王熙凤是王家的人,“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王家是金陵望族。南省,还是指江南省,还是老百姓口中的金陵省。
文本中“江南的甄家”,“江南甄家”,“江南甄府”多次有出现。“江南”有两个意思,指长江以南可以,指江南省也可以。根据文本中,有“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的描写,江南甄家就是江南省甄家,就是金陵省甄家。所以,甄士隐家明明在“姑苏”,这里批语“是金陵”,应该指金陵省。
《红楼梦》文本第一回,癞头和尚说【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三生”就是“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眼缘”,第一眼的美好。林黛玉进贾府第一眼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见多了一个姊妹,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为什么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就是因为有前生的缘。人嘛!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今生相遇、相知、相爱后,又期待来生再续,到时,情比金坚、恩爱非常,这就是“缘定三生”。
“三生”最早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佛教从西方古印度传入我国,因此作者强调,“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我国的宗教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了,“人道”“佛道”“天道”为一体的三生石被作者摆在集天地灵气的灵河岸上,那这三生石当然也通灵了,顺其自然,三生石畔一棵小草也就通灵了。
批书人读到“三生石”也感叹说【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批书人说的“三生石上旧精魂”,是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今生缘来生续,续的结果喜中有悲。
苏东坡的文章《僧圆泽传》是这个典故的出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唐朝一个叫李源的纨绔子弟,做官儿的父亲在安禄山叛乱中死去,悲痛之中李源感到事事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最后干脆住进洛阳惠林寺里修行,出家了。李源每天跟寺里的圆泽禅师学习佛法,成了至交。
一天,他们要去青城山、峨嵋山修炼,李源想从湖北走水路,圆泽禅师却主张从长安斜谷由陆路出发。古代没有像样的路,特别是山区、丘陵,再遇到下雨天,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水路交通是古代重要的出行方式,特别适合中长距离的旅行。对于旅客来说,坐在船上,下雨下雪照样赶路,比骑马坐轿舒适度更高,还能在船上吃住,节省开支。李源执意要走水路,圆泽禅师只好同意并感叹道:“命不由己!”
于是两人从水路发,到了南浦码头,在河边见到一位孕妇,圆泽就哭了,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就很惊讶,大禅师竟然哭了。忙问原因,圆泽说:“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还生不出来,现在既然遇到了,我看她很痛苦,就不能再逃避。三天以后给婴儿洗澡的时候,请你来她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你再来杭州的天竺寺,我一定和你见面。”
李源悲痛之中为圆泽沐浴更衣,之后,圆泽就死了,那个妇女也顺利的生下孩子。和尚死应该叫“涅槃”或者“圆寂”,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和尚在去世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进入无量宫,就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极乐净土。
很多和尚都以“死后升天”为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圆泽当然也想跳出“六道轮回”,不愿意再入红尘。这次他选择跟李源走水路,可以说是来成全那位孕妇的,我想圆泽禅师这一次也该算---修行功德圆满,烦恼邪恶寂灭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刚洗了澡见到李源果真微微一笑,李源据实相告,那家人便出钱把圆泽埋葬了。李源再也没有心思去青城峨眉,就回到洛阳惠林寺,小和尚才对他说,其实圆泽禅师这次出发时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刚到寺外忽然听到牧童唱歌,唱的是: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听了,知道他就是圆泽,忍不住问:“大师,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你正潜心修行,我却尘缘未了,我们都要继续努力,将来在极乐净土还有见面的机会。”
批书人用“三生石上旧精魂”的典故,结合《红楼梦》文本,我感悟很深。林黛玉的三生很明确,可以简单的概括如下:“一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颗绛珠草,“二生”是“受天地精华,得雨露滋养,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终日游于离恨天外”的绛珠仙子。“三生”是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贾宝玉的林黛玉。
贾宝玉的“一生”是“赤瑕宫神瑛侍者”,“二生”是贾宝玉。所以我认为,“三生”的林黛玉遇到的是“二生”的贾宝玉,就如同典故里李源跟圆泽禅师那样,冥冥之中是李源带领着圆泽禅师见到孕妇的,李源本来想要跟圆泽禅师共同修成正果,可惜圆泽禅师尘缘未了。
林黛玉也有带领宝玉,引领宝玉的意思,林黛玉本来也想带领宝玉修成正果,可惜,贾宝玉尘缘未了,林黛玉先死返回太虚幻境,贾宝玉还要做两回和尚才算了却尘缘。<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