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冯过在金陵城的名声是越来越盛。嗯,绝对与所谓的顶流、网红有得一比。
这倒不是拉低他的咖位,自前年信州院试至今不到二年,冯七郎可是凭一己之力闯下了偌大的名气。
在士林,他的几篇八股文,《师说》、《爱莲说》、《菜根谭》以及《儒林外史》,震动文坛,被誉为大定第一青年俊彦,文字功力无人能及。要知道“文无第一”或者说“文人相轻”绝非字面表述那般简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子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文人学习四书五经,文学经典。因人而异,理解不同,所以谁也不服谁。因此,文人相轻,自古有之。
那么为什么“文人相轻”,而不是“惺惺相惜”?什么是“惺惺相惜”?意思是指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作为文人,大体上都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完全可以算得上志趣相同之人,为什么不会惺惺相惜呢?
当同水平的人出现的时候,如果不会对自身产生利益上的威胁,那当然是爱护、同情、支持的同道,而一旦出现利益上的冲突,文学作为谋求利益的手段,那么掌握了相同手段的人自然会出现敌对状态。而成为敌对状态,就是出现“相轻”的重要基础。对其他人表示轻视,无非是希望打击他人,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甚至实际利益。
实际上,真的大文人,你要达到让他轻视的境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因为这代表了你已经引起了他的重视,证明了你本身的水平也达到了一定层次。
譬如冯过,他那些流传开来的文章,无论是八股试文、散文、小说乃至诗词杂文,哪一篇单独拎出来都是精品。这样的人是打压不住的,即便再如何羡慕嫉妒恨也唯有捏着鼻子认了,然后暗戳戳的等候时机落井下石。
尤其是在民间,市井小民才不会去管什么文人间相轧的龌龊事,只要是好的就拿来传唱好了。
随着会试结束,关于谁谁谁会是今科会元成了热议话题,冯过便是其中热门人选。恰巧,他的一首新诗——《乌衣巷》华丽问世,不出所料、不负众望的瞬即传唱开来。
这诗好啊,怎么个好法?
有人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有人赞三、四句道:“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有人评道:“此诗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读之但觉余味无穷。”
总之,此话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文人墨客们为此咏叹,秦楼楚馆里自也第一时间跟上节奏,《乌衣巷》如挥着翅膀的女孩般欢快飞跃,唱响十里秦淮河。跟随这股风潮而起的还有冯过早前的那些诗词,也被翻将出来百般翻唱。
冯改之,绝对是崇宁五年二、三月间金陵城最亮的那个仔,无出其右者!
人怕出名猪怕壮,冯过成了香饽饽,不仅本地名士纷纷下帖相邀,秦淮河各大头牌也约好了一般竞相邀请其“莅临寒舍,略备薄茶,扫榻以待”。
“秦淮八艳”哪,多少乡绅名流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饥饿营销”嘛,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八位齐刷刷的主动邀请冯七郎,其中许是有竞争成份,但也足见其风头之劲。
拉仇恨哪。
但,冯过居然、竟然悉数婉拒了美人相邀?!
废话,有资南嘉董小宛这几位国色天香的小姐姐陪伴着,谁还稀罕楼子里出台不出台的那些头牌。
倒是董小宛不在“八艳”之列,被一个叫“林敏儿”的顶了位置,搞的他有那么一点点想“一识庐山真面目”。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能厚此薄彼呀,不符合他的人设——善解人意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