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鼎定河山> 第七十四章 温柔一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四章 温柔一刀(1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更新时间 2022-11-04

 如若说元宵夜的“白蛇传”首演是惊艳登场的话,就像高手对决刺出凌厉一枪,那么次日便可用“温柔一刀”形容。

“温柔”二字,皆落在了应素白身上。

事后反推回去,其实首场演出固然有诸多需要改进的细节,但总体效果并不错,重点在于这种表演形式完全是首创,新颖的唱作演让一干观众看的有些发懵,乃至于不少人忘了打赏。

是的,当时虽然有人带头打赏17只花篮,“唤醒”了一众土豪慷慨出手,但真正的打赏人数并不多,最后统计的花篮数是168只。

168,“一路发”,数字很讨彩,也大大好过前一日的成绩,但足足少了董小宛100只,距冯倩倩的232只亦有不小的差距。

但这并不代表“白蛇传”受欢迎度不够,或者说并不是应素白表现的不够好,事实刚刚相反。之所以造成这种观状,是因为“新”。人接受新鲜事物总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就如情绪酝酿,待到饱和度足够了,自然会爆发。

“白蛇传”受不受欢迎呢?这从《信江杂志报》的报道可见一斑。报道称,“琼台”新推出的舞台剧以大昌传奇《白蛇记》为蓝本,结合说唱舞乐多种方式讲述了一个不同于民间传说的白娘子传奇……公正客观的陈述事实,其中对应素白的表演大加赞赏,称其舞台表现力突出,表演功底扎实,另类黄梅戏唱腔惊艳中又温柔似水,令人沉醉其中。另外,虽然节目仍有瑕疵,但蕴藏无限潜力,有大爆的可能性。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值得期待。

是的,报道用了“另类黄梅戏”这个词,很另类。在冯过看来,莫若用“新黄梅调”更好些。

“楚人善歌”,黄梅县乃歌乡,县北部的紫云山、垅坪山、多云山等地自古就盛产茶叶,每当茶收季节,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上山采茶,为调节气氛,解除疲劳,遂以唱和为快为乐,他们唱的形式不拘、内容不限,由于是边采茶边唱歌,如是人们称为“采茶歌”。

“采茶歌”又自然地与黄梅的山歌、樵歌、渔歌、船歌、灯歌、硪歌等民间小调融合汇通,形成了质朴清新、甜丽流畅,带有黄梅泥土芬芳的独特风格的一种地方小戏——“黄梅采茶戏”。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采茶调传入毗邻的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黄梅戏”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门上个阶段,到而今已成为相当成熟的曲种,

至少在江西,黄梅戏受众面极广,秦楼楚馆、勾栏瓦肆皆有演出,观者甚众。

可“琼台”推出的“白蛇传”明显不同于传统的黄梅戏,而是舞台剧,唱只占了约四成的比例,更多的是“说”与“演”。这种形式的表演于时下人而言就好像那个时空的八十年代初,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一台15英吋的黑白电视机目不转睛的观看电视节目,新奇,震憾。

再说说“白蛇传”这出戏,大致是起源于大昌时期的志异故事,有洛阳巨蛇事件、鹤壁白蛇闹许仙、济源白蟒事件等几个版本的传说,在茶馆讲说的则有《白蛇记》、《李黄》、《双鱼扇坠》、《西湖三塔记》、《真腊风土记》等诸多话本。关于白蛇的传说形形色色,各有受众,彼此间却并无关联。

应素白推出“白蛇传”是要一统江湖、唯我独尊?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已有了些微苗头。毕竟,有“琼台”这个平台,又适逢评花榜大会,且有她这位正当红头牌,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万事皆有可能。

总之,“白蛇传”首日的第一出戏——“篷船借伞”是成功的,成功的引发了话题量。

而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冯过并没有太过去关心这些,乐呵呵的做个吃瓜群众,谁得花魁都与他无关……哦,多少是有关系的,毕竟冯家占了“琼台”五成例呢。但好像董小宛夺魁的几率高些,拿一台戏对阵一曲歌,一群对一个,应素白即便赢了也胜之不武吧。不过,啦啦啦那啥的,大概真正的当事人并不在意花魁最终归属,除了冯倩倩。

倒是据《信江杂志报》第八版“花边新闻”披露,资家大公子资云对冯倩倩存有异样心思,将她视为禁脔,不惜拿资家的牌面为佳人站台助威,与费家一道力推,目前来看冯倩倩势头不错,力压应素白,只稍逊于董小宛。

上饶茶亭资家与铅山河口费家乃是信州官宦世家,向来以清正中和持家,朝野皆负名望,若是登高一呼,定能应者云集。不过,固然文人风流是雅事,但也不能为一青楼女子强出头。这种事,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还真不好摆上台面大张旗鼓的明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