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鼎定河山> 第六章 一蓑烟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一蓑烟雨(1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更新时间 2022-11-04

 山间露寒,早晚凉气袭人。

因了海拔高之故,雨雪天比平原大抵要多了三成。仲秋气节,白露秋分甫过,在这灵山之上,却是已过寒露而至霜降。

冯过甥舅二人辰初登山,巳末方到了所谓的“白石观”,衣裳透着湿气,既有汗水,亦沾了露珠。

安步当车而来的那人身着蓑衣头戴斗苙手中拄拐……哦,手里拿的是短柄锄头。嗯,就是“荷锄葬花”的那种。

冯过见得那人皮肤略微黝黑,并无多少皱纹的面容上既有沧桑,又现儒雅,斗笠掩着的鬓角点点霜花。

许是福灵心至,冯过轻声吟哦道:“倚杖看松残雪后,荷锄移竹小春前。较多白发浑闲事,得住青山又一年。”

一诗念罢,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这首诗倒算不得高明,但胜在那份隐居世外的意境,诗名“遣句”,乃是那个时空的明末一僧人所写。此僧号“如晓”,浙江萧山人,字萍踪。幼不知书,年二十余逃罪临安山中为僧。栖古庙十余年。尝于深山明月之夜,见竹影在地,豁然若悟,折枝画炉灰,遂善书画。崇祯间结茅居于乌石峰侧,名曰岩艇……

好吧,自学成才什么的都是虚妄,关键之处在于自己怎么会记得这首极其冷僻乃至于藉藉无名的诗?这才是让冯过惊愕的。

他依稀记得在那个时空偶然间看过这首诗,但定然是未曾用心诵读的,不想此时此刻居然脱口而出,记忆力何时强大如斯了?

穿越到此后,他倒是有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提升了,但一直未曾验证过,直到这一刻,忽然有无数文字在脑海中掠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首首,一篇篇,囊括各类文章,一应尽有。

卧艹,妥妥的金手指有木有?这是要发达的节奏啊。

他兀自恍惚着,身旁的沈致信虽然举业不兴,但基本的鉴赏能力且是有的,愕然的望着冯过。外甥乃是清溪先生的得意弟子,在书院备受器重,着实写得好一手八股文,但平日里却是不擅诗词的,这猛不丁的诵了首诗,实在是令人吃惊呢。而且,沈致信细细品味之下,确定这首诗并未见诸书端,要么是自己读书不够,要么是冯过所作,如果是后者,那才真的是……是时,沈致信于山风中凌乱。

同样吃惊的还有那位斗笠翁,其实“翁”并不确切,此人貌若中年,但眉宇间充斥着阅尽世态的淡然,仿似世外隐者,叫人猜不出其真实年龄。

在他听来,诗并不甚高明,但其中隐约有魏晋遗风,且颇符他的处境、心境,让他觉得此诗乃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瞬间引发共鸣。更吃惊的是,以他阅书之广竟是从未在别处听过,那么……此诗大概率是新作。而诵出诗句的那少年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身姿挺拔,样貌俊秀,当得“人样子”之称。

大昌时,名儒范公偁在《过庭录》赞狄咏曰:“神庙大长公主,哲宗朝,重於求配。遍士族中求之,莫中圣意。带御器械狄咏,颇美丰姿。近臣奏曰:‘不知要如何人物?’哲宗曰:‘人物要如狄咏者。’天下谓咏为人样子。狄咏,狄青子也。”

璧人卫阶,人样子狄咏,皆誉姿容也。

以貌取人虽说不可取,但古往今来,不管何时,样貌出众者总是更易出人头地,放在科举之道尤是如此。

定国立朝之初士子中举便可选官,百十年后政权稳定后朝廷就提高了从政者的准入门槛----非进士不能为官。但进士毕竟凤毛麟角,赋闲家中的举人不断增多。为不致影响科举制度的稳定,朝廷不得不考虑为落第举人另择出路,于是“大挑制度”应运而生。

朝廷规定,会试榜上无名者可以到吏部注册参加“大挑”。“大挑”每六年举行一次。“大挑”的标准

不考文章词赋,根据相貌选拔录用,授予知县、教谕等官职。每届“大挑”由皇帝钦派王公大臣在内阁举行,看相貌决定任命与否。每次叫进二十人,按序排列先点三人,这是被选中做知县的。接着点八人,这是没选上的,俗称“八仙”。这些人全部出局。这些落选者之所以要被叫作“八仙”,那是因为站在一起如李铁拐、张果老般怪模怪样。剩下九人不再点名,授以教职。二十人出去后,依次再进二十人,如此循环直至结束。

挑选的主要标准是身材、脸型,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创造性地运用了汉字的象形特征。

这种以貌取人的制度,参加“大挑”的举子被列为几等,能不能当官,完全靠父母给的身高、长相、自己的运气以及选人者的好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