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十朝代> 第二十一章曾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一章曾参(2 / 2)

十朝代 寇佛 更新时间 2022-10-03

而在春秋向战国转变,天下纷争愈发剧烈的年代里晋、楚、齐这样的强国聘请曾参担任高官也不出仕,无疑隐藏着对“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屑。《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过去,一秉是十六斛(音:壶),一斛十斗,一斗十升,一升就是现在的一立方分米,也就是曾参的年俸仅为4800立方分米小米,以风干小米密度大约为1.2克/立方厘米计算,曾参一年赚的小米仅为5760千克,以现在的8.4元每千克人民币小米批发价计算,一年也才赚48000元多一点。假设当年小米产量低,亩产仅为现在三分之一,价格更贵,折算起来也到不了15万元,比起某些社交平台上动不动以“自填收入”暗示“本事”的青年才俊,曾参本事真是差火。

但曾参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的“金句”,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此外,曾参的简朴也令一向以批评孔门学说闻名的庄周也肃然起敬,比如《庄子·让王》篇中记载:“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屦)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

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之中,曾氏族人受益于良好的家风,出类拔萃者不胜枚举。

曾子四十一代孙曾致尧,是北宋开国后南丰曾氏第一个进士及第的人。曾致尧以忠孝、清廉著称。他把遵从父母的训诫作为尽孝方式,其仕事期间,以清贫自守。据记载,当曾致尧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后,回乡看望母亲,亲族乡邻看到曾致尧衣冠破旧、仆马瘦弱,都议论纷纷。但曾致尧的母亲却非常欣慰,说:“贫而见我,是我荣也。若黩货而归,贻吾忧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下,曾致尧的七个儿子,全都学有所成,登进士第。

北宋著名散文家曾巩,是曾致尧之孙,曾子四十三代孙。曾巩也以孝悌、仁义著称。曾巩虽然长期在外为官,但他并未因此而忽视自己为人子、为人兄的责任。他孝敬继母,对弟弟妹妹严格教育,他的弟弟曾肇、曾布以及妹婿王无咎、王彦深都在他的督责下,进士及第。得益于此,南丰曾氏77年间,出了19位进士,名声大震,成为与汉代华阴杨氏、唐代河东柳氏齐名的名门望族。

大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也是曾氏后裔的佼佼者。曾国藩把孝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在曾国藩家书里,写给弟弟们的信是最多的,可见他对兄弟之情的重视。

时至今日,曾氏家族已传至八十余代,后代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这一绵延不息的传承中,虽然众多曾氏后裔已断了联系,但孝悌、耕读的家风依然有很深的影响。在山东嘉祥,曾氏后人更是秉承孝悌忠信家风。近年来,嘉祥曾氏还涌现出了首届山东省十大孝星曾昭廷等孝亲模范。

曾参甘于贫困、学习努力,不以“夏朝贵族后裔”自骄、招摇来获利,却为士、民提出了可资传承的道德范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