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久噩耗传来,李闰痛失良人,终日以泪洗面。她年年在谭嗣同的忌日悼亡赋诗,有悼亡诗一卷留于浏阳天井坡谭家祖屋,流传至今的一首七律《悼亡》,今日读来仍然令人一洒同情之泪,而想见作者当年之痛断肝肠,但也同时可见她的才华。
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
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
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
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
而就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谭夫人也有非常传奇的一面,那就是她的后事,关于她的死因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说谭嗣同牺牲后,李闰自号“臾生”,表示自己含悲忍辱暂且苟活之意。为了尊重和纪念先烈,她从他们原来的卧室中搬出,住到与谭继洵卧室隔天井而相对的房间里。
之后数十年中,李闰养亲抚侄,含辛茹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创办了浏阳前所未有的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逝世于大夫第,享年六十。大夫第厅堂之上原悬有“巾帼完人”的匾额,那是康有为与梁启超祝贺她六十寿辰合赠的,李闰还悉心将谭嗣同的多种遗物,封存保管在阁楼之上,只可惜这些东西后来都在建国后的那次大运动中不知所终,令人扼腕叹息。
而在另外一种说法里,李闰变成了长沙宿儒李篁仙长女,少即好读博览,擅胜诗韵,被推列晚清“湘中五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初,谭嗣同奉诏入京参与变法,戊戌风云突变谭嗣同刑场被害之际,李闰正在陪同谭父继洵南归浏阳道上。闻此锥心撕肺的噩耗,她立时惊起,由船首跃入湘水,幸被救回。苏醒后,即乘轿赶至长沙巡抚衙门。
其时的湖南巡抚,乃同情变法的陈宝箴。其将谭夫人让进内室,方欲宽言劝慰,李闰已如山崩岳颓伏地恸号,俄尔,悲声道:“吾先曾谋虑如何救谭君,现在惟愿朝廷速治罪捕吾。如此,则吾与谭君即可相会于地下矣。”言犹未了,但见寒光闪处,李闰从袖间抽出匕首,抹颈自刎鲜血喷溅巡抚一身。衙中诸人莫不惊骇,慌忙唤来医生,包扎伤口,把李闰小心翼翼护送谭府。
翌晨,家人只听得李闰中喃喃不已,丫环细辨,原来她在一遍遍追问“刑场杀夫之监斩者是谁?”当听知系大学士某某,脸色若纸的李闰强挣着昂起头,双手紧紧攀住床沿,用尽浑身力气,咬牙切齿地叫着那个罪恶的名字,颈伤顷刻迸裂,血沫飞出一丈多远,气绝而殒
此时谭嗣同就义北京尚未足旬。传说将其大殓入棺时,人们发现:死者仍两手攥拳,紧不可解,满口银牙已尽数咬碎,颈间的血流积胸前,竟凝成一碗口大小的“刀”字……
好吧,这两种说法各自有感人之处,貌似第二种听起来更加传奇,但是必须说明的是,第一种应该更加接近真相,第二种演绎的成分就大很多了不过这真相比起康梁的家事可好看多了,但是无论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
它们对谭夫人李闰娘的才华都是推崇备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