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意军的进攻让他们本来就不坚固的防线顿时分崩离析,反击的机会来了。
卡尔多纳的作战计划是以意第3集团军从蒙法科纳到萨格拉多之间发起突破,然后拾级而上,仰攻多贝尔多,同时,意大利第2集团军将在萨波托诺横渡伊松佐河,争取在戈尔茨占领一个稳固的桥头阵地,然后攻击托明诺,突破整个奥匈军的防御体系。
很可笑的是,意大利人居然还认为在他们面前的是兵力不足的蒂罗尔地方部队和奥匈第8集团军,置奥匈帝国从东线抽调了3个集团军南下的事实不顾。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奥匈军队的调动是为了对付塞尔维亚人。
8月17日早晨6点整,意军开始发起大规模弹幕射击,猛烈的炮击整整持续了7天,然而对群山中的奥匈军各个支撑点的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4日7点整,随着一声刺耳的哨子声响起,意军从战壕中蜂拥而出,冲向确定无疑的大毁灭。
如果说意军的7天炮击还是产生了什么效果的话,那就是使博洛耶维奇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了意军的进攻方向,他将第3和第8集团军部署在了意军的进攻方向正面,而把第6和第7集团军全部集中到了意军两大集团军进攻的结合地带。
他需要突破意军的结合部,然后快速地前插,根本不管侧翼。
博洛耶维奇计划把意军的主力全部消灭,而不是击溃。
23日,博洛耶维奇带着前线司令部赶到贝尔多,接管了整个防线的指挥权,就近指挥,他明白自己将面临的是一次象拉德茨基一样的机遇。他拥有如同台阶般向上延伸的防御地形,可以分级部署防御,他将主要预备队部署在阿尔卑斯的群峰的后面,这样的话,如果需要发动反击,奥匈军将获得居高临下俯冲而带来的巨大动能。
意军第2集团军在萨波托诺的6个渡口开始横渡伊松佐河,他们面对的地形十分不利,陡峭的岩壁就在河的对岸,他们一过河就必须开始攀爬,没有任何比较平缓的河滩能够让他们集结和建立桥头阵地。
对于进攻的意大利人来说,这是血淋淋的一天,他们根本无法接近峭壁,缺乏大炮的奥匈军无法摧毁意军的渡船,这个弱点却变成了意军的死亡陷阱,一批又一批的意军渡过了伊松佐河,却根本无法在机枪火力面前攀上峭壁,被成片地扫倒在河中,而意大利军官只是麻木不仁地催促部队渡河,把一批又一批的士兵送到奥匈军的机枪口之前,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打死在河里,尸体漂浮在伊松佐河中,整个场景仿佛人间地狱一般。
意军第3集团军的攻击目标是从蒙法科纳高地延伸到萨格拉多高地之间的20公里的比较低矮的鞍部,当然这个低矮也是相对于周围高峻的山峰而言的。
意军仿佛大群乱哄哄的羊群,蜂拥而出,步履蹒跚地向鞍部攀爬,从蒙法科纳河萨格拉多两个高地交叉的火力构成了一个火力陷阱,部署在鞍部棱线上的奥匈军则不管不顾地只是把成捆的手榴弹向下砸去,意军处于根本干挨打不能还手的境地,无法达成任何突破。
然而,意军巨大的兵力优势毕竟还是有些效果的,经过三天苦战,意大利第3集团军终于突破了山脊棱线,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轻松和休息,而是下一道更高的山脊。
奥匈军在给意军巨大杀伤后,有序地撤退到更高的山脊阵地上,轻松地等待着意军。士气极度低落的意军被军官驱动着,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再次开始冒着枪林弹雨攀爬。
在不断后撤中消磨着意大利人本就薄弱的战斗意志的同时,位于后方的德军主力第12集团军也开始向第一线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