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西岭雪一回一回解红楼>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2 / 2)

元春省亲时有多大?

程高本在续书里写元妃之死时,说她死于甲寅年十二月二十九,存年四十三岁。于是2010版电视连续剧里,便找了个中年女演员来扮演元妃,导演且坚持说元妃省亲时就应该是三四十岁。

但我们都知道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所言根本做不得准,用后四十回的内容反推前八十回的做法,是以错纠正,完全没道理的。

虽然说书中写到元春对宝玉口传手教,在进宫前是宝玉启蒙老师,起到了长姐如母的作用,但这也不代表元春的年龄真的老到了足可以做宝玉的母亲。

那么,元春省亲时到底该多少岁呢?

这要先从清朝选秀女的规矩讲起,不同的文档上对于选秀女的年龄限制有不同记录,有说12到16岁的,有说13到16岁的。总之最大上下限就是12到16岁之间。书中说: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

也就是说,宝玉三四岁时,元春还在贾府中;而宝黛初见时,宝玉是七八岁年纪,此时元春已进宫,所以宝玉八岁时是元妃进宫的最后时限。

由此得出,元春进宫的时间,大约在宝玉四到八岁之间的某一年。

倘若是在宝玉四岁时元春进宫,而元春那年十二岁,就是比宝玉大了八岁;如果元春命运不济,老到16岁才进宫,则比宝玉大了十二岁。

倘若是在宝玉七八岁时元春进宫,元春那年十二岁的话,就比宝玉大个四五岁;如果元春十六岁的话,比宝玉大了八九岁。

总之,元春与宝玉的年龄差,两头的极限就在四岁到十二岁之间。

元春省亲的故事写在《红楼梦》第十七、十八两回,回目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写的是正月十五的故事;接着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则写的是宝钗于正月二十一庆祝十五岁生日,而宝玉比宝钗小三岁,可知大约是十二岁。

不久,元妃下旨令众人搬进大观园,书中录了宝玉写的四首即事诗,且明确点出乃是“荣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一丝不乱,再次确定了宝玉的年龄,正与前面的推论相符合。

也就是说,元妃省亲的时候,贾宝玉不会超过十三岁。那么比宝玉大了四至十二岁的贾元春,这年也就是二十上下,最小不会低于十七岁,最大不会超过二十五岁。正是桃红李艳的时候。

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时,曾看到《金陵十二钗》中有一首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关于“二十年来”的解释,自古就有很多说法。但是算清元妃省亲的年龄后,则想到这可能是极为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元春晋封为妃的这一年,刚好二十岁。或者说,是宝玉梦游太虚翻开册子的这一年,元春二十岁。

因为“榴花开处照宫闱”显然是件大喜事,很可能指的就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前两句合起来,也就是说宝玉看到薄命司元春判词的这一年,元春刚好二十岁,不久,元春便晋妃为封了。

还有另一个可能性,就是以元妃进宫的年龄下限来算,这一年元春十七岁,那么接下来红楼纪元共写了三年的故事,八十回后如果紧接着写元妃大薨,则刚好二十岁。也就是说,她死于双十年华,用生命来辨了一场是非成败转头空。

接下来的每句也都是后来的预言:“二十年来”指的是当下的时间,“榴花开处”指的是不日晋封,“照宫闱”明确了地点;“三春争及初春景”点明人物;“虎兔相逢大梦归”则是结局,也有版本作“虎兕相逢”,前者喻强弱相逢,后者喻两霸相争。但不管是哪种,结局都是死亡。

那么,元春又是怎么死的呢?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遍元妃的判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脂砚斋在此有一句夹批:“悲险之至!”

“悲”是很好理解的,但为何“险”,又何为“险”?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可见元妃死于意外,正是在最得意的时候突遭变故,芳魂消逝。而且,她并不是死在宫里,而是野外,“望家乡,路远山高。”

如果元春死于宫中,那么皇宫就在京城,王夫人每月还有两次可以探访的,算不得“路远山高”,所以这个山,很可能是冯紫英提及的铁网山。

宫中妃子出远门进山,只能是伴驾出游,最常见的就是春狩。因为满清在马上得天下,为示不忘本,每年一春一秋,都有围场打猎之事。前文冯紫英提到被鹰捎了一翅子,而且出的公差,去铁网山挨苦,只可能是伴驾狩猎,不然不会把打猎说成公事,这便是一处伏笔。

刘心武用了几部书讨论“日派”与“月派”之战,推论元春为柳湘莲等义军阵前逼死,未免胶柱鼓瑟。如果仅因为一句“乞巧伏元春之死”,就将元春与杨贵妃生套活剥,那么,《牡丹亭》亦“伏黛玉之死”,难道黛玉便要死后还魂再与宝玉团圆不成?况且曹雪芹在全书开篇一再申明无干政治,“大旨谈情”,不敢伤时骂世,非议朝廷,虽是掩人耳目之言,但可想而知书中不至涉及“叛乱”、“逼宫”之类重大宫廷事件,不然就与红楼笔法有违了。

元春在伴驾春狩时猝死,无论是意外还是人为,但是元春一死,贾府的靠山也就倒了,若再不知进退,不久便会大难临头,因此元妃会在梦里向王夫人示警——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