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去齐国的途中听到一阵十分悲哀的哭声,他于是对弟子们说:“这个哭声虽然很悲伤,但不是悼念死人的哀声。”孔子随后迅速向前走,遇到了那个哀哭的人。孔子下车询问他的名字,知道他叫皋鱼,孔子问道:“这里不是悲哀的地方,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皋鱼长叹一声,回答说:“我一生有三大过错,至今年老才深深觉悟,但追悔莫及,因此痛哭。”孔子不明白其话中的意思,便一再追问。皋鱼说:“我少年时代爱好学习,周游天下,等回来时我的父母都死了,作为一个儿子竟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这是第一大过失。我做齐国臣子多年,齐君现在奢侈骄横,我多次劝谏都不被采纳,这是第二大过失。我生平交友无数,不料到后来都绝交了,这是第三大过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去而不回的,是时间;不能再见到的,是父母。我是个大失败者,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说完,皋鱼便投水而死。
人到了这种悲伤而自杀的地步,他的哀情可想而知。而孔子从声气识别出皋鱼的哭声不是为了死者,而是有其他的原因,足见孔子识人之能。
从音色中辨别人
《人体科学》杂志上说,人的声音是气流通过声带振动时发出的声波。人体对声波的感觉是有限度的。人的听觉器官所能感受到的是频率20~2000赫兹之间的声波,低于20赫兹和高于2000赫兹的声波是人无法感受到的。
人的声音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能引起人复杂的心理效应。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清浊,都能显示出异常复杂的情感。《灵山秘叶》中有这么几句话:“察其声气,而测其度;视其声华,而别其质;听其声势,而观其力;考其声情,而推其征。”其中的声气,略同于声学中的音量,通过声气粗细,察看人的气度;声势相当于声学中的音长,声势壮者,声力必大;声华相当于声学中的音质音色,“声华”质美,则其人性善品高;“声情”相当于带感情的声音。人有喜怒哀乐恐悲伤七情,在语音中必然有所表现,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因此,由音能辨人之“征”。人的喜怒哀乐,必在音色中表现出来,即使人为极力掩饰和控制,也都会不由自主地有所流露。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1.凝重深沉者
这种人才高八斗、言辞隽永,对人情事理理解得深刻而准确,对社会、对他人较负责任,有一定的可靠性。但由于人情事理的复杂性,这种人往往得不到重用,抱负无法施展。
2.锋锐严厉者
这种人言词锋锐,爱好争辩。谈话时他一旦逮住对方语言的漏洞就会毫不留情地反击,让对方无话可说。这种人看问题一针见血,眼光犀利,但由于急于找到并攻击对方的弱点,从而忽略从总体上把握问题的关键,陷入舍本逐末、顶牛抬杠的处境而不能自拔。
3.刚毅坚强者
这种人办事坚持原则,公正无私,是非分明,但是因原则性太强而显得不善变通,让人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过,他还是因为肯主持公道而得到别人的尊敬。这种人在评判他人的价值时,不因个人恩怨而产生偏见,依然能做到公正无私,扬善除恶,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
4.圆通和缓者
这种人为人宽厚仁慈,性格大度优雅,具有圆通性,对新生事物持公正包容的态度。在语言上圆通能使一个人在交往时显得温和可爱,具有柔和的言辞和态度,不轻易进行争论,以免伤了和气。拥有这种才能的人,总是“入乡随俗”,不在别人面前大露棱角,举止、言语无不八面玲珑。这种人可以从事任何职业,因为搞好人际关系,是必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外交官,若不会交际与圆通,必然难以胜任。
5.温顺平畅者
这种人说话速度慢,语气平和,性格温顺,权力欲望平淡,与世无争,易与人相处。但因为心意温软,而使自己长期处于一种胆小怕事的状态,对外界人事采取逃避态度。如果他能遇上一个肯提携他的人,从旁帮他一把,教导他磨炼胆气,知难而进,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能刚能柔的人物,会有一番大作为,令人刮目相看。
西晋时王湛在父亲去世后,居丧3年,丧期满,就居住在父亲坟墓的旁边。他的侄子王济每次来祭扫祖坟,从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去见他。偶尔见一面,也只不过说几句客套话罢了。有一次,王济试探性地随便问了一些最近的事。王湛回答时措辞、音调都适当,音色温顺平畅,大出王济意料之外。他不禁大吃一惊。他觉得叔父不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没有主见、意志软弱的人了。因此继续和他谈下去,越来越精粹入微。在此之前,王济对王湛全没有一点子侄对长辈应有的礼貌;自从听了他的言谈后,不觉心怀敬畏,外表也肃穆庄严。于是留下来日日夜夜地相互谈论。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但在叔父面前,觉得自愧不如。有一次,王济听了叔父的谈话后,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家里有名士,多年来却不知道!过去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常常拿王湛当做取笑的笑柄,问他:“你家里那位傻子叔父死了没有?”王济往往无辞答对。这一回,对叔父有了认识,当武帝又像过去那样问起时,便说:“臣的叔父并不傻。”接着,就如实地讲了王湛的优点。武帝问:“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经王济这一番广告宣传,王湛的名声一天天地大起来,后来他开始步入政界,终为人所知。
6.浮漂燥热者
这种人易犯浮躁的毛病。他们做事情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锹挖出一眼井。结果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7.激荡回旋者
这种人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特的思维能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敢于向权威说“不”。他们对事业开拓性强,经常弄出些奇思妙想,令人赞叹。他们在语言上的特点也与众不同,异想天开,独树一帜。他们的缺点是不能冷静思考,难以被世人理解,成为孤胆英雄。
十种会说话的人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语言是鉴识别人的重要依据。人的思想及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一个人的品格是粗鲁还是优雅,会在粗鲁或优雅的措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生活中很多人谈吐漫无边际,说话不得体,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听,他都一味空谈,最后必然是言多语失。
再看那些善于言谈的人,生活总是很快乐。业余时间里,他们和朋友或家人在一起,谈笑风生,快快活活,使大家得到很多乐趣。这些人在需要说话的庄重场合,往往能说得十分得体,恰到好处。因此,善于运用口才的人,在生活、工作中都能得到很大的成功。
1.奇思妙语者
奇思妙语者机智风趣,谈吐幽默,灵感的火花常常在只言片语中迸发。他不论走到哪儿,都能给那个地方带来笑声,带来愉快和欢乐。
2.转守为攻者
转守为攻者心思细密,关键时刻能稳住阵脚,应变能力强,攻防之间都能做到随心所欲,任意切换,不拘一格。这种人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优点,他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凡事总是先求不败,再求胜机。
3.善于倾听者
一个善于静静聆听别人谈话的人,他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有缜密见识和品行、有谦虚柔和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中,起初也许不大被注意,但最后必定是最受人敬重的。因为他虚心,所以为每个人所喜欢;因为他善思,所以为每个人所信任。
4.随机应变者
随机应变者头脑反应迅速,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电子计算机,在一秒钟内能正确分析自己目前处境的优劣并设法找到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巧妙应变。
5.妙语反诘者
妙语反诘者不仅能说,而且会听,对对方所说的话能够抓住机会提出各种问题加以反击,令对方哑口无言,从而一举赢得论辩的胜利。
6.说服力强者
说服力强者是优秀而不可多得的外交型人才。他对别人的思想、感觉、看法了解得非常清楚,谈别人的事如数家珍,能替人指点迷津,并能把那些和他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推倒排开,使谈话照着自己设计的方案和计划进行。因此,这种人总是最后的赢家。比如我国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就是一位说服能手。
7.谈吐幽默者
富有幽默感的人不但愉快地做事,更能愉快地说话,走到哪儿,欢乐就散布到哪儿。这样的人难免有缺点,但由于有情趣,使人欢笑,使人快乐,人人都愿意与之相处。幽默型的人,他们很少遵从逻辑的法则,相反经常运用奇谈怪论,或类似诡辩的手法,使对方如坠云里雾中。打趣话、俏皮话、笑而不谑的话连续不断,使举座为之倾倒。这种才能特别发达的人,总是非常圆滑、灵通的聪明人。有幽默感的人,是感觉敏锐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也是笑颜常开的人,胸襟豁达的人。别人乐意与之交往、与之亲近、与之为友的人。
8.滑稽搞笑者
滑稽搞笑者总是以一种调侃的方式,随心所欲地对一个问题进行自由自在的解释,硬将两个毫不沾边的东西粘连在一起,以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在这种因果关系的错位和情感与逻辑的矛盾之中,产生出搞笑的艺术。
9.旁敲侧击者
旁敲侧击者和人打交道善听弦外之音,又会传达言外之意,老于世故,擅长话里有话,一语双关。
10.软缠硬磨者
软缠硬磨者是一种性格顽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他会采用软缠硬磨法,友好地赖着对方的时间,赖着对方的情面,甚至赖着对方的地盘,不答应就是不撤退,不把事情办成就是不回头,搞得对方急不得恼不得,最后不得不答应他的要求。
七种似是而非的人
人世间有不少假象存在,人身上也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经由嘴里说出来,初听好像是优点,实际是致命的缺点,对这种人要仔细看清楚,才能确定怎么说话。
1.吹毛求疵者
吹毛求疵者总是故意挑剔毛病,硬找差错,没有问题时硬要弄出些问题。他有时伪装成对工作事业认真负责的样子,有时又换上一副蛮不讲理或自以为聪明透顶或傲慢无知的面孔。不管他属于其中的哪一种表现,吹毛求疵者心里都揣着一个不正当的念头——不愿与人为善。当一个人总是这么做时,他绝不是为了真理和正确原则,只是以此作为口实和把柄,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害人不利己。
2.花言巧语者
常言道:“虚浮不实的话语缺少仁爱。”英国谚语也说:“诚实的话语常常不华丽雕琢;华丽雕琢的话语常常不诚实。”像这种针对“花言巧语”的说法还很多。花言巧语听起来顺耳,但如果谁要是总信这一类话,久而久之,后果必然不堪设想。爱花言巧语的人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奉承别人,在别人被冲昏了头之后,自己的私欲也得到了满足。不仅如此,花言巧语中往往隐藏着一口陷阱,一口鲜花覆盖的陷阱。经常是受害人掉进了陷阱后才发现。
3.好讲空话者
好讲空话者说大话,爱虚名,尚虚伪。爱说空话的人,当他的话不能兑现的时候,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便会编出一些假话来搪塞,这样,就常常使自己陷入失败的泥潭而不自知。王衍清谈误国,赵括纸上谈兵,这是好讲空话者的典型事例。他们最后都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国殃民的下场。
4.鹦鹉学舌者
鹦鹉学舌者自己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是善于吸取别人的思想,将别人的思想嫁接到自己的口中,在众人面前宣讲,给人造成“这个人还真行”的错觉。无形之中使大家把他当高人看,从而崇拜尊敬他。鹦鹉学舌的性质说严重一点就是抄袭剽窃。
5.华而不实者
华而不实者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妙语生花,时髦理论总是挂在嘴边。开始和他接触,容易对他产生好感,但接触时间长了之后,这种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性就会暴露无遗。
公元前622年,晋襄公手下有个大臣叫阳处父。他平时喜欢高谈阔论,好自以为是地教训他人。有一次,他奉襄公之命去卫国访问,回来的时候路过鲁国的宁城。宁城有个叫宁赢的人陪他同行。可是,刚走了几天,宁赢就离开阳处父独自回家来了。宁赢的妻子很纳闷,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宁赢回答:“我虽然同阳处父相处只有几天,但我发现他这个人好像是一株树,花开得好看,可就是不结果子。”宁赢叹了口气,颇为感慨地继续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这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你想想看,像这样华而不实的人,别人定然都会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不仅不能得到好处,反而会受到连累的。所以,我就赶早回来了。果然,一年以后,阳处父因为没有真本事而被人杀了。
6.常发牢骚者
牢骚是个人在受到挫折时的一种抑郁不平的精神性宣泄,就是说些怪话、不满的话。偶然而适当地发些牢骚,也没有什么大碍。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保护性措施”。但一个人经常发牢骚就意味着他适应社会的能力低,是一个只考虑个人得失的、喜欢斤斤计较的“小人”。经常发牢骚的人,不仅不会获得社会的同情,反而会使其本人的层次变得更低。
7.絮絮叨叨者
絮絮叨叨者说话抓不住要领,看问题看不到本质,一谈及问题,总觉得什么都有理,什么都联系得上,什么都想说个明白,于是,不管他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接受,不分先后次序、轻重缓急,统统将想说的都说出来,一直说到他人不耐烦为止。碰到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或者转移话题,或者闭目养神,或者做自己的事,免得浪费时间。
我们平常穿衣服讲求量体裁衣。日常说话,也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作不同的处理,把握好分寸,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