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全集> §第一章 揭秘常见异常心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揭秘常见异常心理(1 / 2)

 ★第一节认识常见异常心理

什么是常见心理异常

常见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平时人们所说的“心理困惑”、“心理困扰”等,指的就是这种常见心理异常,也常常被简称为“心理问题”。

常见心理异常是人们在人生的各年龄阶段都会遇到的普遍的心理失衡状况,如青年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身心成长、人格发展中产生的学习焦虑、交往障碍、恋爱困扰等心理问题,成年人的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等等。

常见心理异常的特点

常见心理异常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相比较,通常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情景性

常见心理异常常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也就是说,常见心理异常的发生仅局限于某种或某些情景刺激而尚未泛化,情景刺激具有特定性。例如大中小学生考试时的过度紧张反应(看错题、看漏题、回忆不起复习过的知识内容等),是由考试情景诱发的,与考试气氛紧密相关。这种紧张反应在其他各种非考试情景中通常不会出现。情景性的心理反应失常,在正常的活动中虽然也时有可见,例如第一次登台演出、第一次独自驾车外出等,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紧张反应,即正常心理活动中的紧张反应等心理反应失常,与某种情景也紧密相关,但这种性质的心理反应失常,通常可以通过不断适应某种情景而逐渐减少以致最终消失。经常登台演出,经常独自驾车外出,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而不再出现紧张反应。同时,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心理反应失常,在各种”第一次”或具有相当刺激性的情景中都会出现,其程度和表现也大同小异。然而常见心理异常的异常反应则不然,不仅只对某种特定的情景作出异乎寻常的强烈心理反应,以致不为常人所理解和认同,而在其他情景即使是在“第一次”或具有相当刺激性的情景面前也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似乎只对某种特定情景(例如考试情景)“情有独钟”。而且某种特定情景反复出现,也难以通过不断适应而逐渐减少异常反应,甚至还会出现“越演越烈”的趋向,以致最终演变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二)偶发性

绝大多数常见心理异常并不经常或持续出现,而是偶发的、暂时的。这一方面是指脱离某种特定的情景,常见心理异常就不复存在,例如对考试情景会产生强烈紧张反应的学生,在大多数非考试情景下都表现正常。而某种特定情景并非经常或持续出现,因而常见心理异常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显现。同时,在某种特定情景下,有时也会不出现异常的心理反应,或者这种反应比较微弱。另一方面是指常见心理异常常常会自行缓解,或者是出现异常反应的频率逐渐减少,或者是强度逐渐减弱,或者是一段时间后自行痊愈。当然常见心理异常也可逐渐演变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无病理性变化

常见心理异常的心理状态没有病理性变化,即精神活动正常,不存在智力迟滞、情绪淡漠、病态自信等心理过程障碍以及由心理过程障碍引起的怪僻、对立、麻木等行为障碍,不存在朦眬、梦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各种层次各种程度的意识水平降低和丧失现象,不存在对时间、地点、人物识别错误的“定向力缺损”,不存在否认自己心理问题的“自知力缺乏”。

具有常见心理异常的人,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在通常情况下给人的感觉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下出现了常见心理异常的某些征象,通常也不认为是一种心理异常的表现。其原因就是不存在与常人比较有明显不同的病理性精神症状。

附:常见心理异常测试

(一)常见心理异常综合诊断测验

为了明确你是否确实存在常见心理异常,请你进行“常见心理异常综合诊断测验”。你只需在下面的22个描述中,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回答“是”、“否”既可。

1.你最近是否感到闷闷不乐,常给人一种心事重重的感觉?

2.你是否总担心糟糕的事情发生?

3.你是否总是对人怀有戒备之心或者是对他人的不幸无动于衷?

4.你是否在公共场合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

5.你是否总是心急如焚?

6.你是否经常自怨自艾、悲观失望?

7.你是否经常疑神疑鬼?

8.你最近是否总感到空虚无聊?

9.好长一段时间,你是否总是无端烦恼?

10.你是否经常感到无精打采?

11.你是否有时会失去方向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不知道身边人都是哪里来的?

12.你是否有不知所措的时候?

13.你最近是否有身体难以忍受的一样感觉?

14.你最近是否在挫折面前经常一蹶不振?

15.你是否常常相处风头,炫耀自己?

16.你最近是否对事物失去兴趣,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

17.是否不论怎样眉飞色舞、情绪高涨都不适合你?

18.你最近是否喜怒无常?

19.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怒吗?

20.你最近是否感到了无生趣,情绪持续低落?

21.你是否很长时间对什么都很麻木?

22.你最近是否即使对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事情也不关心?

(二)测验记分与测评结果分析

选“是”记5分,选“否”记0分。

将测验中你选“是”的选项加起来,看看有多少个,每个记5分。所得的总分就是你的“常见心理异常综合测验”的总体得分。这个得分说明你是否具有常见心理异常。分数的意义如下:

如果你的得分在80分以下,说明你心理上没有异常,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碍;

如果你的得分是81—100分,说明你具备一些常见心理异常的特征,但只要平时自己注意,并不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你的得分在101分以上,说明你存在常见心理异常,可能会影响你的生活与工作。建议你深入分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矫正自己的心态,同时运用本章提供的方法进行矫正。

★第二节常见心理异常的自我诊断与调适

自卑:总觉得自己不行

(一)问题描述

李蔚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她是单亲家庭的独生女儿,个子高挑,五官秀丽。李蔚在学校自觉遵守纪律,没有任何迟到、旷课的现象。上学、放学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在教室往往也是一个人独自在座位上发呆,很少与同学交谈,上课经常开小差,心不在焉。平时遇到老师同学也不打招呼,老是想着回避他人的目光。总之,那副可怜楚楚的样子与她漂亮的外表极不相称。

李蔚的童年是幸福的。父亲是市桥电机厂的职工,母亲是幼儿园的老师,虽然经济上并不很富裕,但那种小康生活让一家人乐也融融,这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李蔚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然而一场意外在小李蔚读五年级的时候发生了,她的妈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这一打击犹如晴天霹雳,给年幼的李蔚带来重大的创伤。以后,李蔚变得郁郁寡欢,不愿与他人交往,越来越不合群,学习上也因自卑孤独而使成绩一落千丈。随着后母的出现,李蔚这种情况更加变本加厉。

(二)问题分析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者短处,而是不能悦意容纳自己,自惭形秽,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常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意与别人来往,只想和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内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思,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懒。

一般来说,自卑感的产生与主客观因素和自我评价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表现有三:

1.胆怯封闭。一些人由于深感自己不如别人,在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中必败无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卑的人很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竞争的事业中更难觅其芳踪。

2.自傲逼人。即人们常说的过分的自卑以过分的自尊表现出来,尤其当屈从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时,就采用好斗方式。有自卑感的人,他们比任何人更注意不让自己被别人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可能会发现时,便采用这种好斗的方式阻止别人的了解。人们常发现这种人动辄就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寻找借口衅事。其实,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3.跟随大流。丧失信心之人,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人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训。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我们发现对自卑者来说的一个“规律”:他们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在做了事之后,又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怎样做就会更好等等。总而言之,求同心理极强。

下面一些想法是自卑者的典型心理:

1.消极地看待问题,凡事总往坏处想。自卑者最难忘怀的便是失望与厄运。他们整天想着消极的事情。

2.总是自怨自艾与自责。

3.意志消沉。自卑者的意志是消沉的,他们心情沉重的原因之一是“背负情感包袱”。他们像负重的牲畜一样,把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老矛盾背在身上,天天翻来覆去地念叨那些烦恼的事情。

4.多疑,对别人和自己的信心都不足。

5.高兴不起来。如果你对于生活前景的看法是消极的,你就不可能快乐。对于情绪消极的自卑者来说,几乎根本没有过欢笑愉快的经历。他们把现实可能享受的欢乐也失去了,因为他们还在回味昨日不愉快的经历,沉溺于痛苦之中。

6.老是想着扫兴的事情,一旦看到别人热情地去做某件事,会觉得不可思议。

7.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当我们大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们更年轻力壮,这些都会在我们心底里产生自卑。这样看来,自卑其实是不可怕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卑也是推动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但是,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愿意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

在现代社会变化剧烈而竞争残酷的状况下,任何人都会不断地遭到自卑感的冲击,尤其是当以往在许多方面逊于自己的人、如今却优越地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的心理会严重地失衡,那种自卑感更是难以忍受。

可是自卑并不是错。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感,或是变态的征兆。相反,它是每个人在追求更加优越的地位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像孩子那样利用自卑做借口逃避现实,事事依赖他人,还是勇敢地克服和超过自卑,走向成功的人生?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第一种人自惭形秽,被自卑所压倒,在消沉中委靡不振,在忧郁的情绪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恶性的“自卑情结”。第二种人由于刺激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不顾他人的利益,极端的自私,形成专注于自我的狂热的“优越情结”。这是和极端的自卑者完全相反的人格类型,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时过分妨碍他人,往往也遭到失败的结局。第三种人是上述两者的中间型,他既正视自己的自卑,注重克服和超越,更清楚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而自我的成功就需要在合作中达成,需要兼顾他人的利益。这是一种理性的健康的优越人格。看看当今的社会,这样的人才会如鱼得水,无往不胜。因此对于一个自卑者,如何调适自卑心理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解决之道

处方一:勇敢地战胜自卑

战胜自卑,首先要承认,自卑情绪人皆有之。实质上,一个人并非在每个方面都能出类拔萃,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在某些时候的某些方面有不如意的感觉,出现自卑也是正常的,大可不必以此为耻而自暴自弃,更犯不着用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去掩饰,那只是自欺欺人。

战胜自卑就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我们以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就能发掘出自信,可以在客观地认识短处和劣势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可以将自己最满意的事情、最引以为荣的优点和令人瞩目的成绩,炫耀于心中的“荣耀室”,从而反复地刺激和暗示自己“我还可以”、“我能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斯威尔说:“人的所有行为、感情和举止,甚至才能,与其自我意象是一致的。”如果能将“我还可以”、“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不断地渗透到自己人生的各个方面,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就能培养出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的那份自信。

首先,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别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马克思曾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

其次,要正确地表现自己。心理学家建议: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成功都能增强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确立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卑心理。

再次,设法正确地补偿自己。盲人尤聪,瞽者尤明,这是生理上的补偿,人的心理也同样具有补偿能力。为了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采用两种积极的补偿:其一是勤能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其二是扬长避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读达尔文、济慈、康德、拜伦、培根、亚里斯多德的传记,就不难明白,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一生的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这样促成的。人的缺陷,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关键是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下定决心,讲究科学方法,因势利导,就会使自己摆脱自卑,逐渐成熟起来。

处方二:从自卑中超越自我

一个人由于缺乏成功的经验,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消极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这种心理常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如果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那么如何来超越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其次,增加成功经验。一个人成功经验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越强。可见,通过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强和升华。对于自卑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增加成功的经验。这可以由小由少做起,确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已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时,则可改做一件比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愿意并有兴趣的活动或工作,以便增强信心,免除自卑。

再次,多向名人学习。多读些有关名人成功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扰的名人的事迹,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经验,进而鼓励自己加强自信,发挥所长,集中精力,矢志不渝地达到目标。这样,自卑心理也会不驱而散。

最后,学会深层冥想法。日本精神疗法研究所所长小林英夫认为,此法能充分运用潜能抑制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长处,例如想想小学时期那些令人高兴的事,想想别人的赞美,就拥有越多的自信,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长处,以零为基点,不断去增添它。

(四)测试

你有自卑心理吗

1.一旦你下了决心,即使没有人赞同,你仍然会坚持做到底吗?

2.参加晚宴时,即使很想上洗手间,你也会忍着直到宴会结束吗?

3.如果想买性感内衣,你会尽量邮购,而不亲自到店里去吗?

4.你认为你是个绝佳的情人吗?

5.如果店员的服务态度不好,你会告诉他们经理吗?

6.你不常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7.别人批评你,你会觉得难过吗?

8.你很少对人说出你真正的意见吗?

9.对别人的赞美,你持怀疑的态度吗?

10.你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吗?

11.你对自己的外表满意吗?

12.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吗?

13.在聚会上,只有你一个人穿得不正式,你会感到不自然吗?

14.你是个受欢迎的人吗?

15.你认为自己很有魅力吗?

16.你有幽默感吗?

17.目前的工作是你的专长吗?

18.你懂得搭配衣服吗?

19.危急时,你很冷静吗?

20.你与别人合作无间吗?

21.你认为自己只是个寻常人吗?

22.你经常希望自己长得像某某人吗?

23.你经常羡慕别人的成就吗?

24.你为了不使他人难过,而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吗?

25.你会为了讨好别人而打扮吗?

26.你勉强自己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吗?

27.你任由他人来支配你的生活吗?

28.你认为你的优点比缺点多吗?

29.你经常跟人说抱歉吗,即使在不是你错的情况下?

30.如果在非故意的情况下伤了别人的心,你会难过吗?

31.你希望自己具备更多的才能和天赋吗?

32.你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吗?

33.在聚会上,你经常等别人先跟你打招呼吗?

34.你每天照镜子超过三次吗?

35.你的个性很强吗?

36.你是个优秀的领导者吗?

37.你的记性很好吗?

38.你对异性有吸引力吗?

39.你懂得理财吗?

40.买衣服前,你通常先听取别人的意见吗?

分析:

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分数为25~40:说明你对自己信心十足,明白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清楚自己的缺点。不过,在此警告你一声:如果你的得分将近40的话,别人可能会认为你很自大狂傲,甚至气焰太盛。你不妨在别人面前谦虚一点,这样人缘才会好。

分数为12~24:说明你对自己颇有自信,但是你仍或多或少缺乏安全感,对自己产生怀疑。你不妨提醒自己,在优点和长处各方面并不输人,特别强调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分数为11分以下:说明你对自己显然不太有信心。你自卑和自我压抑,因此经常受人支配。从现在起,尽量不要去想自己的弱点,多往好的一面去衡量;先学会看重自己,别人才会真正看重你。

猜疑:内心深处不相信任何人

(一)问题描述

贺英原本性格温和,待人和气,可是近两年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快退休时,她时常向丈夫老张念叨,他们厂子里的某某总在算计她,企图使她在退休前犯错误;同车间的某某总与她过不去,就是看她快退休了讨厌她等等。老张对此只是一笑置之,并没在意。后来,贺英提前办了内退,在家里种花、养鱼,日子很清闲。丈夫老张想,这回她可以静心休养了。没想到,她整天不是怀疑对门的邻居在议论她,就是猜疑楼上的人家往家里阳台上扔东西。

每天老张一下班回来,她就叨叨个没完,有些想法让老张觉得幼稚得可笑。老张劝她几次之后,她却将矛头指向了老张,说他什么事都向着外人说话,总反着调与她作对,甚至由此怀疑老张有了外遇,看不上她了。从此,贺英就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丈夫老张的身上,规定他每天下班后必须准时回家,稍晚一点她就再三盘问干什么去了。不准老张穿整洁的衣服,甚至不让他梳头理发,一见他收拾自己,马上就认为他要去约会。女儿有时看不过去了,说她几句,她就认为丈夫将女儿收买了,两个人串通好了气她,为此她伤心欲绝。

(二)问题分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态导致的悲剧。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有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他肯定邻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观察邻居,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不像小偷的样子。这位丢斧者为什么会对同一个人作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的呢?这正说明猜疑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猜疑心理是如何养成的呢?

一是心理不够健康。他们常常会歪曲地理解别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不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狭窄的心胸使他(她)无法容纳别人对他的正确评价。

二是思想方法主观。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对别人产生怀疑。

三是缺乏自信。他们总要以别人的评价来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标准,很在乎别人的说长道短。而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就往往要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测、怀疑,自寻烦恼。

四是听信流言,不作调查分析,产生疑虑。

不管怎样,猜疑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疏远同学或同事间的关系,无端地挑起同学、同事和朋友间的矛盾纠纷,也很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在猜疑中的人,很容易郁郁寡欢,缺少内心宁静。

爱猜疑的人,首先要开阔自己的心胸,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开朗、豁达、大度的性格。需要澄清的事实,诚恳同别人交换意见;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过分计较。不必过分在乎别人的态度与说法。“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走自己的路,任别人评说吧”。这些话都是鼓励人们心胸坦荡、豁达开朗的。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相信别人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别人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个活法?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说风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讲理争辩。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找错了说理对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尴尬被动。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这就是我们应保持的正常心态。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有时我们自己也喜欢猜疑,看到别人说笑,便以为他们在议论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起来。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

(三)解决之道

1.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自己正想猜疑或已陷入猜疑,这时可自己暗示自己: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他们的行为是善意的,并无恶意,是我多虑了,我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

2.进行思维转移

即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移思维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这样心情会好些。

3.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许多无端猜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4.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5.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6.学会使用“自我安慰法”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7.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若真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实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证实前,予以“冻结”,不以怀疑为基础,进行“合理推论”。做到这两点,就能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四)测试

你有猜疑心态吗?

1.你是否经常认为别人不喜欢你?

2.你是否经常认为家人和朋友在背后说你坏话?

3.你心中是否已有给别人下结论的标准?

4.你是否认为多数伴侣在有机会又不被他人发觉的情况下有不忠行为?

5.假如有人赞扬你,你是否经常怀疑别人的赞扬出于真心?

6.假如你找不到东西,第一个反应是不是认为一定是他人拿走的?

7.如果你需要帮助,是否会多方求援,而非只信某个人的建议?

8.你是否认为,多数人遵守规矩的原因是怕犯错误被别人发觉?

9.在需要留下你的电话、住址时,你是否犹豫?

评析:

每个题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

0~2分:你对别人过于信任。

3~8分:你对人既怀疑又信任,这很正常。

9~10分:你的疑心太重,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信任别人。

空虚:就这样,啥也不想干

(一)问题描述

高一男孩王某,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经商的父母每天给他许多零用钱,用完了还可以向父母要,用多少要多少。他自己说,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自己根本不想读书,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好坏无所谓。节假日成天闲逛,毫无目的地东溜西转,显得无聊、无事、无奈,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似乎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够足以引起兴奋的事情。没有兴趣,没有欲望,没有爱好,也没有精神,更没有目的,凡事与己无关,自己也根本不想操什么心,看到期末自己的成绩单上红灯高挂无动于衷。有时他对目前这种心态也很苦恼,但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二)问题分析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里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理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常常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等,以此来排遣时间、摆脱心理寂寞。严重情况下,空虚者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景而空虚:

1.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逸奢靡、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2.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屑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空虚是一种病,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虚的心理,可来自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终至整天忧郁,思想空虚;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无奈、沮丧、空虚;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地讲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万念俱灰”;或是因退休、下岗、失恋、工作挫折、投资失误、经济拮据等导致失落困惑感使然。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问题,也就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人,要有点精神,要有所追求,要有精神支柱,要有一种献身精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就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实事求是地应对一切。人老了,退休了,还可奉献余热;下岗了,再求职,作为人生拼搏的第二起点;工作受到挫折,投资失败了,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审时度势,东山再起,将其视为成功的“奠基石”。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光明。

有人说,一个人的躯体好比一辆汽车,你自己便是这辆汽车的驾驶员,如果你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么,你就会根本不知道驾驶的方向,就不知道这辆车要驶向何方,这辆车也就必定会出故障,会熄火的,这将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三)解决之道

1.及时调整生活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奋斗,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努力和奋斗,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3.要改变懒散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的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4.求得朋友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之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在获得很多人支持时,你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5.读几本好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6.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办法。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7.转移目标

当某一种目标难以实现,受到阻碍时,不妨转移目标,如除了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平静下来。当有了新乐趣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去迎接丰富多彩的生活。

8.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际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四)测试

你有空虚心理吗

你对目前的生活满足吗?你的精神生活充实吗?请坦率回答。符合自己情况的画√,反之画×。

1.不大和友人交往。()

2.没什么特殊的爱好。()

3.不大喜欢单位(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事(同学)。()

4.经常与其他家庭成员发生口角。()

5.吃饭时不感到愉悦。()

6.对工作(学习)感觉很痛苦。()

7.常常一有钱便购买想要的东西。()

8.对将来并不怎么乐观。()

9.无论干什么都不值得高兴。()

10.不大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

11.经常埋怨单位(学校)离家太远。()

12.虽然生活不错,却不大快活。()

13.常常因零钱少而感到不满。()

14.常常想改变目前的工作单位(学校)。()

15.认为各方面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评分分析:

“×”计1分。积分0~2、3~5、6~9、10~13、14~15,则空虚度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6~9分以下,生活充实度不够,比较空虚。对生活和工作多有不满,难以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但因态度坦诚,从而表明这种人具有改变生活、工作现状的愿望。有这种愿望还应认真分析不满的原因,并应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

6~9分以上,对生活工作现状满意,精神上较充实,往往生活态度乐观,充满热情。但如果答题时不够诚实,则说明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满被隐瞒了起来,也许这种人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因此很难自我改善。

吝啬:一花钱,我就心痛

(一)问题描述

老章早就过了不惑之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家境宽裕,但他非常吝啬,对家人与亲戚都舍不得做任何花费,家里很少买好吃的,连孩子都很难添上一件新衣服,甚至住在乡下的老母亲来了都得不到款待。老章是罕见的“极端吝啬”,不管对谁,包括对自己,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吝啬危及到老章的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事实上,对于它的危害,章先生是从心底里深恶痛绝的。他也曾几度下决心想改掉这个毛病,但就是没有这个力量,这似乎应了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身边的人强烈表达不满的同时,老章自己也非常痛苦。

(二)问题分析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之曹洪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

吝啬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任何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不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通常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顾并不困难。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这当然好,回敬一分,也不为过。如果尽想让人敬你,而你不回敬,这就会遭到“吝啬”的评价。吝啬的价值观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对金钱、财富的一毛不拔。有的吝啬者往往很会算计,自己尽可能少付出,多获得。

有些吝啬者,知道这样不好,有损于人际关系,因此采取不付出,也不接受别人的恩赐,只让别人求我,我不求人的策略。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孤立自己,是不利于社会生存的习性。有人明白这样不好,但一遇到付出时就情不自禁地吝啬起来,显得处处小气不大方。而有人不明白,甚至以为这是应该的为人之道。既不以此为羞,也从不理会他人的议论。无论是明白不明白,那不过是认识上的差距,但这种行为的影响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明白人”自责自疚的心理多些,“不明白的人”落得个安逸,我行我素。

单就吝啬而言,不能构成一种病,无论是心理病还是精神病中都不存在什么“吝啬症”之说,但如作为某种病的表现还是可能的。如精神病中的偏执病可能有极度吝啬的表现,特别是脑器质病者,也有此情况发生,但他们根本没有自知,吝啬是受病态妄想所支配的。人们常说被什么事冲昏了头脑,所谓冲昏头脑,就是意识变得狭窄起来,在该人的思想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只知道收获,而付出是一种痛苦,甚至是很大的痛苦。有一部外国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吝啬,生怕柜里的酒被人喝掉,于是把一瓶毒酒放在酒柜中。没想到在急剧愤怒时,以酒压愁,自己误服了毒酒而身亡。这个故事就证明了吝啬者的意识是狭窄的。

在心理症中,有没有强迫吝啬?按照心理学原理是可以有的,因为强迫症的概念明确指出,本人不愿有这种想法或行为,但他无法控制住这种想法和行为,并为这些想法和行为而十分痛苦不安。如强迫想些下流的事,强迫数数,强迫洗手等。如何判断你的吝啬是不是强迫症,除此一条概念外,还要根据其他条件特别是性格基础来定。一般说来,凡患强迫症的人,其人格多有优柔寡断、循规蹈矩、生活刻板单调、情感比较贫乏、守旧拘谨、教条审慎等特点,如果你自己也解释不出自己为什么这样吝啬,并为吝啬而自责自贬乃至深恶痛绝时,还是请您去看看心理医生为好,如果真是强迫症,做些必要的分析治疗或许能有所改善。

(三)解决之道

1.正确认识吝啬

要想改掉吝啬的不良心理,首先要对吝啬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人在生活工作中不可能只是自己一个人,人的生活固然需要金钱,但是更需要的是别人的关爱,需要亲人、爱情和友谊。过于吝啬和冷漠只能让你失去朋友和亲人,变成孤家寡人。到了那个时候,就算你拥有一大堆的金钱,又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人和你分享,快乐也变得暗淡无光。而且,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能用金钱解决的。今天你帮助别人,明天当你有了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2.从小事做起

先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先帮助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摆脱吝啬的心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亲人朋友之间紧张的气氛,让他们对你有新的认识和看法,从而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让你们重新恢复良好的亲情和友谊。

3.乐善好施

传统宗教中教导人们要乐善好施,多帮助困难的人,需要资助的人,可以为自己积累公德,并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妨听听宗教中的教诲,做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摆脱吝啬心理。

(四)测试

你有吝啬心理吗?

对下面的问题回答“是”或“否”

1.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

2.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

3.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4.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

5.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

6.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

7.和朋友一起外出吃饭时,从不主动抢先要求付账。

8.经常苛求自己和他人,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的亲人白花一分钱。

9.很少逛街买东西。

10.丢失一点财物,就会愁苦好些日子。

评分分析:答“是”得2分,答“否”得1分。

如果得分在8~20分之间,你有强烈的吝啬心理;得分在2~8分之间,你只有轻微的吝啬心理;得分在2分以下,你没有吝啬心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