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混在大唐> 第四十六章 清心馆初授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六章 清心馆初授课(2 / 2)

混在大唐 纯洁人生 更新时间 2019-09-16

李奉孝忙说道:“老师,这是高祖皇帝规定的啊,进入弘文馆、太学、国子学的生徒都要有拜师礼品啊。”

武清一愣,心中笑了,没想到高祖皇帝还是体谅读书人不易啊,以这种方式给老师们增收,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事情。武清也就不再多说什么。接下来便问了下他们的情况。

李奉孝是陇右渭州人,算是关陇李氏的旁支,是四门学生徒。自觉在科举明经和进士上没有希望,便转到了清心馆做生徒,一者他喜欢武清所创之清心馆,二者他也看到武后和高宗都比较器重武清,若将来武清入朝拜相,那他也能跟着沾光不是。武清不知道的是李奉孝的子孙中有个叫李朝威的,写了部传奇小说《柳毅传》。

至于这个曰本的信皇子,则是仰慕武清之才学,更想把武清之学传到曰本,武清没想到的是信皇子的孙女紫姬写出了闻名曰本的《源氏物语》。

此乃后话。

既然有两个学生了,那就得教授了,好在那曰本人在曰本时也学了唐字和唐话,教授起来不难。

当下,武清也不罗嗦,于是便让两个学生在书房坐下,并让仆役们烧上了三座炭炉,实在是有些冷。武清很不明白大唐的达官贵人们冬天还穿绫罗绸缎,而且那些贵妇妹子们都露出半抹酥胸,就不冷吗?不怕冻坏呢?

武清看到两个学生正襟危坐,轻咳一声,说道:“我清心馆之宗旨,便是‘清新优雅,明心净道。’希望你们在往后的学习中能够深刻体会。圣上令我清心馆收集民间雅俗之物,说实在的,为师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收集。民间何其之大,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北有突厥风土,南有岭南人文,西有西域吐蕃民俗,东有吴越文化。如此之多,非我一人能够做到。而是要靠千千万万的我辈之人才能收集或许才能完成。”

李奉孝问道:“先生之言故而有理,可我等如今该如何做呢?”

武清笑道:“自然是有的。首先你们要明白,我清心馆不是那执掌礼教的弘文馆,也不是执掌儒学的国子学,也不是书学、算学、律学,而是大家之学。各方学说,清心馆都可以采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清心馆所用。无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甚至佛学,都可为我清心馆所用。”

武清描绘出了一个巨大的蓝图,而后也不理会李奉孝的惊讶的表情,继续说道:“我清心馆不仅仅只关注以上学问,更要关注百姓之生活,吾谓之‘民生’,故而清心馆要注重于农耕之发展,水利之发展,交通之发展,商贸之发展,医药之发展,以及其他杂学之发展等等。有了这些,我清心馆才算是包罗万象,尽收天下奇人异士,为皇上治国作出可行之道。才能使我大唐长盛不衰。”

李奉孝被武清说得热血沸腾,一张英俊的脸上涨的通红,这样一个伟大的构想,一旦实现,那将是光耀千古的伟业,而他也将参与其中,李奉孝说道:“学生一生将追随老师左右,为老师之宏愿而奋斗。”

曰本人也很高兴,只是他现在还为要不要回曰本而纠结中。

武清喝了口茶,差点没吐出来,这些奴仆,不知道他的口味,竟然放了香料,忍住恶心感觉,便说道:“往后的道路很长,我相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我还有你们。我所写《三侠五义》可让你等仔细阅读抄写,顺便我传授你等说书之道。”

李奉孝和曰本人相视一笑,眼中露出了惊喜,二人都是来学习说书之道的,本以为要经过艰苦卓绝的考验后才能得偿所愿,没想到,竟然如此快就可以学习了。

武清心中一笑,就知道你们是来学习我的本事的,不过说书人多了,这娱乐文化不就丰富起来呢?自己这评书鼻祖,是不是又要加上一个头衔,伟大的评书家?

“你们可别高兴太早了,我虽然允许你们说《三侠五义》,但你们也得学会创作,只有自己创作无数的作品,才能使我清心馆走上壮大之路。不然,或许用不了几年,便要关门歇业了。”

“学生谨遵教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