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第三篇 近代史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篇 近代史 3(1 / 2)

 第三篇近代史3

你知道法国国旗的来历吗?

法国的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

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

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

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路易十六以什么罪名被处死?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

君主立宪派制定了《1791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

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

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

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垮台的原因是什么?

吉伦特派,原称布里索派。

指法国大革命期间推翻波旁王朝,既而掌握实权的共和派。

因其中很多人原是吉伦特省人,因此被称为吉伦特派。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派从1791年10月至1792年9月控制立法议会,因布里索是他们的领袖,起初称布里索派,以激烈抨击宫廷的姿态出现。

从1791年底起,在布里索领导下,他们支持对外战争,认为这是团结人民维护革命事业的手段,在1792年的瓦尔密战役中击败普鲁士军队,打败了第一次反法联盟。

1792年春,吉伦特派达到权力和声誉的顶峰。

1792年4月20日,他们鼓吹对奥地利宣战。

从1792年9月国民公会开幕之日起,吉伦特派一致反对雅各宾派。

这两个集团之所以敌对,一部分是由于深刻的私仇,但也有社会利益的对立。

在审判国王时,由于吉伦特派中的一些人反对处决国王,所以人们谴责吉伦特派是保王党。

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保王党叛乱。

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迪穆里埃叛变投敌。

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吉伦特派的垮台乃是由于他们不愿采取紧急措施来保卫革命,而且不能满足巴黎工人的经济要求。

在雅各宾派采取恐怖政策以后,有21名被捕的吉伦特派人士从1793年10月24日起受审,10月31日被送上断头台。

1794年雅各宾派垮台后,那些幸免于难的吉伦特派回到国民公会,并恢复了名誉。

雅各宾派因何得名?

雅各宾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政治团体。

雅各宾俱乐部正式名称为宪法之友社,前身是三级会议期间的布列塔尼俱乐部,1789年10月迁到巴黎后在雅各宾修道院集会,故名。

开始时包括后来成为斐扬派、吉伦特派的许多成员,到巴黎后又吸收一批巴黎的非制宪议会成员。

因政见分歧,1791年7月、1792年10月,立宪派、吉伦特派先后分裂出去,雅各宾派成为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

在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众多革命团体中,雅各宾俱乐部是唯一的全国性组织,拥有数千地方组织。

雅各宾派的成员中以小企业主居多,也包括许多富有的资产阶段。

雅各宾派上台后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在内忧外患异常严重的形势下,雅各宾派政府实行恐怖统治,组织爱国力量,严厉打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限制资产阶级投机活动,规定物价的最高限额。

雅各宾派的非常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至少是暂时稳定了政权。

雅各宾派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使得农民成为革命战争以及拿破仑战争的重要兵源。

雅各宾派为了抗击外国侵略者,1793年8月23日,国民公会颁布总动员令,宣布:“从现在起到一切敌人被逐出共和国领土为止,全国人民时刻处于动员状态。”

“年轻人应上前线作战,有家室的制造武器、运送粮食,妇女缝制服装、帐幕及在军医院服务,孩子们用衬衣撕成绷带,老年人应到广场去激励军人。”

人民热烈响应号召,很快组成一支42万人的大军,军队进行了整编,战争形势迅速改变。

1793年10月,两次打败奥军。

12月,从英国占领者手中夺回南方重镇土伦。

1794年6月,在弗勒吕斯同英、荷、奥、普联军大会战,给敌人以决定性打击。

到7月,外国干涉军已全部被赶出国境。

另外还平息了保王党的暴乱。

马拉之死是怎么一回事?

让·保尔·马拉(Tean—PaulMarat,1743—1793)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

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负责处理众多日常事物。

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经常的办公场所。

1793年7月11日,一位持不同政见的女士借口与马拉商谈相关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在马拉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使这位革命领导人死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罗伯斯庇尔因何引发“热月政变”?

热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中推翻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政权的政变。

因发生在共和2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宣告了法国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结束。

在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法国历史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1794年7月26日,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发表演说,表示“国民公会中还有尚未肃清的议员”,但是议员要求罗伯斯庇尔将议员的名字说出,罗伯斯庇尔并没有说出,引发议员们的恐慌,人人自危。

由于过去已经有丹东等人被整肃的前例,于是心中惶恐的议员们决议发动政变。

当天晚上罗伯斯庇尔在雅各宾俱乐部发言指出,“各位今天听到我的演说,恐怕是我的遗言了”,没想到一语成谶。

7月27日,罗伯斯庇尔前往国民公会,结果被议长打断发言;场内开始出现“打倒暴君”的呼声以及逮捕罗伯斯庇尔等人的要求,并且国民公会宣布罗伯斯庇尔“不受法律保护”,加以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圣鞠斯特、G.库东等。

他们一度被国民自卫军司令F.昂里奥抢救出来,最终罗伯斯庇尔逃往巴黎市公所,并且准备举枪自杀,一名国民卫队的少年兵开枪打碎罗伯斯庇尔的下颌并将他逮捕。

7月28日,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等22人被送上断头台,在罗伯斯庇尔被处决的那一刻,观看的群众竟然热烈鼓掌达15分钟。

在罗伯斯庇尔死后,幽默的法国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了这样一段话:“过往的行人啊!我罗伯斯庇尔长眠于此,请不要为我悲伤,如果我活着的话,那你就活不成。”

丹东因何被送上断头台?

乔治·雅克·丹东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活动家,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759年10月26日生于奥布河畔阿尔西镇一个检察官家庭。

1773年到省城特鲁瓦上中学。

1784年在兰斯获法学学位。

1785年在巴黎高等法院任律师,后任枢密院律师。

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参加雅各宾俱乐部。

1790年组织科德利埃俱乐部,宣传民主、自由思想。

1791年带领群众向政府请愿,要求废黜国王、宣布共和;12月丹东当选为巴黎公社检察长第二助理。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在吉伦特派掌权的临时政府任司法部长。

为动员群众抵御外敌,1792年9月2日丹东在立法议会上发表著名演说:“要想战胜敌人,我们必须勇敢、勇敢、再勇敢!这样,法国才能得救。”

丹东当选国民公会的巴黎代表后,辞去司法部长职务。

1793年6月,雅各宾派取得革命政权后,丹东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与罗伯斯庇尔发生严重分歧。

在对外政策上,丹东反对法国继续进行反对欧洲干涉的战争,积极主张与英国议和。

在对内政策上,要求取消革命恐怖政策,对一切反革命分子实行大赦。

丹东还主张取消最高限价,实行商业自由。

1794年,丹东支持C.德穆兰办《老科德利埃报》,反对恐怖扩大化,攻击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和社会保安委员会。

1794年3月30日夜,丹东与德穆兰等人被罗伯斯庇尔逮捕,4月5日,罗伯斯庇尔以“阴谋恢复君主制颠覆共和国”的罪名把丹东送上断头台,时年35岁。

据称被捕前,丹东愤然斥责建议他逃跑的人:“走?

难道把自己的祖国也放在鞋底下带走?”

何谓热月党人的“秋千政策”?

热月党人原是反罗伯斯庇尔的各派人物的暂时结合,并无统一纲领。

热月党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L.塔利安、L.弗雷隆、P.—F.—J.—N.de巴拉斯等。

热月党人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统治法国。

一方面清除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另一方面又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希望建立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

1795年秋,热月党人成立督政府。

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时期结束,但政局仍然不稳。

1796—1797年,督政府派拿破仑·波拿巴远征意大利取得重大胜利,军人势力开始抬头。

1797年,立法机构选举时,许多王党分子当选。

督政府为打击王党势力,宣布选举无效。

1798年,立法机构选举时,雅各宾派的残余势力大批当选,督政府再次宣布选举无效。

这种政策历史上称为“秋千政策”。

1799年,英国又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以西哀士为首的右翼势力发出了借助军人力量控制局面的呼声。

“雾月政变”的策划人是谁?

雾月政变是西哀士连同拿破仑、富歇和塔列朗策划的夺权行动。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督政府的一切事务。

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

第二天,拿破仑把法国议会——元老院和500人院全部解散,夺取了议会大权,并宣布成立执政府。

在执政府中,他自认第一执政,大权独揽,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

你知道《拿破仑法典》的立法过程吗?

1800年,法兰西帝国第一执政者拿破仑任命了以法学家组成的四人委员会,赋予他们起草民法典的任务。

这4人是J.E.M.波塔利斯、F.D.特龙谢、F.J.J.比戈·德·普雷阿梅讷和J.马尔维尔。

翌年,委员会以4个月的时间草创了全部民法典的初稿。

第一执政者拿破仑和第二执政者J.—J.—R.de康巴塞雷斯亲自参加了该法典的制定。

拿破仑直接领导了编纂工作。

在讨论法典草案的102次会议中,他亲自主持的在半数以上。

草案先交枢密院审议,后送交各法院征询意见。

1803—1804年间,法典以36部单行法的形式颁布实施。

1804年3月21日由拿破仑签发颁行,成为单一的民法典。

草案除了经过枢密院的仔细审议外,还送交法国各法院征询意见,然后逐步分为36部单行法(相当于该法典现有的36章),并得到法国议会的通过。

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后,综合为《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包括哪些内容?

《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3月21日被法兰西第一帝国议会通过。

法典除总则外,分为3编。

第一编是人法,包含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

第二编是物法,包含关于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规定,实际上是关于在静态中的民事权利客体的规定。

第三编称为“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编。

内容颇为庞杂:首先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其次规定了债法,附以质权和抵押权法;最后还规定了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

实际上,该编是关于民事权利客体从一个权利主体转移于另一个权利主体的各种可能性的规定。

拿破仑哪一天正式加冕称帝?

“雾月政变”以后,大权独揽的拿破仑连续对外采取军事行动,决定性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对法国的几次反扑。

1800年,拿破仑击溃奥地利军队,并进逼奥地利南部地区,迫使奥皇签订和约。

1802年,以沙俄为首的第二次反法联盟又被拿破仑击溃,使俄国对法国的威胁解除了。

对国内,拿破仑也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其资产阶级统治的措施。

他用武力征讨和分化瓦解的手段,镇压了保王党的复辟活动。

同时,又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安抚措施,巩固了他的统治基础。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自称皇帝,将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国大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阶级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谁是“没有心肝和眼泪的人”?

从大革命时期到拿破仑时代一直活跃在法国政坛的约瑟夫·富歇,本来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议员,但在风云变幻的大革命年头,因掌握着自己所属的雅各宾派的机密,又窥探到其所欲投靠的保王派的隐秘,他左右逢源,呼风唤雨,像最狡黠的动物那样揣摩着政治舞台的剧情转换以及各方的利益所在,随时准备在适当关口出卖盟友,换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几度沉浮之后,富歇的权势在督政府时期空前膨胀,任督政府警务部长;1799年,拿破仑上台执政,富歇摇身一变,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警务大臣。

1809年,富歇受封为公爵。

波旁王朝复辟后,富歇仍续掌警务。

1816年《弑君者法》颁布后,富歇只好亡命奥地利。

法国大革命的元老塔列朗称富歇是“一个没有心肝和眼泪的人”。

你知道法国共和历的由来吗?

法国共和历是法国大革命中一度实行的历法。

1793年10月5日,国民公会决定废止基督教的格里历法(即公历),采用革命历法,即共和历。

共和历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之日(1792年9月22日)为历元,每年分四季、12个月,每月30天,每10天为一旬,每旬第10日为休息日。

12个月之外余下的5天(闰年为6天,包括1796、1800、1804)作为“无套裤汉日”。

根据10月24日P.N.F.法布尔·戴格朗丁的提议,共和历借用当时一本小册子作者想象的富有诗意的名称,将12个月依次定为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芽月、花月、牧月、获月(或收月)、热月、果月。

附在格里历日期上的圣徒名字则用种子、树木、花和水果的名字加以替换。

法国大革命中发生的热月政变、芽月起义、牧月起义、葡月暴动、果月政变、花月政变、雾月政变等事件以及牧月法令、风月法令等等,就是按共和历的月份命名的。

1806年元旦开始,拿破仑一世政权恢复格里历法,正式废止了共和历。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失败以什么为标志?

1797年10月,法国与奥地利签署了《坎波佛米奥和约》,条约规定奥地利承认法国对比利时、莱茵河西岸的占领以及在北意大利建立的山内共和国。

这实际上是承认了法国占有其几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以莱茵河、比利牛斯山以及阿尔卑斯山为界的“自然疆界”。

拿破仑曾不无得意地宣称,法国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伟大的国家,它的领土疆界就是自然向它提供的疆界本身。

《坎波佛米奥和约》的签署,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失败,以及法国崛起成为一个霸权国家的开始。

何谓马伦戈战役?

1800年6月14日,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法国同第二次反法联盟国家(俄、英、奥、土)的战争中,拿破仑·波拿巴指挥的军队与梅拉斯元帅指挥的奥地利军队在马伦戈(意大利北部亚历山德里亚东南5公里处的村庄)进行交战,史称“马伦戈战役”。

6月14日拂晓,奥军(4万人)渡过博尔米达河,分四路对驻守马伦戈阵地的维克托军,以及拉纳军和缪拉军的部队(共约2.8万人)忽然发起攻击。

法军成一线式战斗队形,两翼由骑兵掩护。

法军尽管顽强反抗,但在10时前还是被奥军的优势兵力从两翼包围。

维克托和拉纳被迫率军撤退。

这时,拿破仑率执政近卫军赶到马伦戈。

近卫军前出至右翼阵地,列成方阵,击退了人数众多的奥军骑兵的连续冲击。

继近卫军之后又开来了莫涅师(属德塞军)。

拿破仑将该师也调到右翼,力图守住卡斯泰尔切里奥洛的有利阵地,然后以此为依托,对奥地利人的一翼实施突击,以扭转战局造成有利态势。

法国人由于新锐兵力的到来,暂时挡住了敌军进攻,但未能改变双方态势。

经过5小时激战,法军左翼被击溃,被赶向旧圣朱利亚诺,其右翼和中心在奥地利优势兵力的压力下,也慢慢后撤。

15时,法军败北,奥军转入追击。

负伤的梅拉斯认为交战已告结束,于是把指挥权交给参谋长察赫将军,然后向亚历山德里亚驶去。

此时,情况突变:正率领本军第2师向诺维方向进发的德塞将军忽闻炮声,折而奔向马伦戈,15时抵达旧圣朱利亚诺,获悉交战结果。

于是,马上从行进间将全师展开成战斗队形,急攻奥军前卫,大胜。

德塞本人在这次战斗中阵亡。

开来的新锐师(近6000人)的冲击得到了所有法军的支援。

法军全线转入反攻。

黄昏,奥军彻底战败,被赶过博尔米达河,损失近1.2万人(其中察赫将军以下4000人被俘),火炮30门。

法军2.8万人参战,损失7000人。

马伦戈一战失利迫使梅拉斯在交战翌日就签订了协定:奥地利人退出北意大利,而拿破仑放他们回奥地利。

何谓《亚眠和约》?

《亚眠和约》是1802年3月,由当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者拿破仑·波拿巴的兄长优塞福·波拿巴及英国的康沃尔侯爵代表法英双方所缔结的休战条。

1801年,支持对法国强硬的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由于国内的宗教问题而退阵,并由支持对法融和的亨利·阿丁顿组成新内阁。

当时,在法国具有最大影响力的拿破仑不断通过对外战争来保持国内安定。

由于双方都希望暂时休战,以应付国内的种种问题,双方决定于1802年3月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缔结休战条约。

条约规定,英国会从马耳他、直布罗陀、埃及等占领地撤军,把管治权交回马耳他的圣约翰骑士团、直布罗陀殖民地的荷兰(当时是巴达维亚共和国)。

与此同时,法国会从拿玻里王国、罗马教宗领地撤军。

西班牙紧随法国向英国宣战意味着什么?

马伦戈战役的胜利以及《亚眠和约》带来的暂时和平使拿破仑在国内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但拿破仑并未满足于《亚眠和约》后的欧洲政治格局,也并不满足于法国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

1802年8月,拿破仑吞并了厄尔巴岛;9月,吞并了皮埃蒙特;10月,又占领了帕尔玛;同月,派兵占领了瑞士。

在德意志,拿破仑还将势力扩充到莱茵河以东的地方,对德意志的领土进行重新划分,扩大普鲁士以及巴伐利亚、巴登、府腾堡等亲法邦的领土,削弱奥地利在南德的影响。

与此同时,拿破仑还积极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并再次染指中东地区。

此外,法国于1802年12月宣布,荷兰及意大利的港口禁止向英国商人开放并宣布法国将大力建造战舰,将战舰的数量提高一半。

拿破仑的这一系列霸权行为,令英国十分不安。

1803年5月,英国政府对法宣战。

但在英国向法国宣战后的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其他国家慑于拿破仑帝国的强大权力,并没有加入到英国的反法战争中去。

相反,一些国家还公开追随法国,与英国为敌,如西班牙于1803年10月与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次年12月更是紧随法国向英国宣战,这意味着欧洲大陆各国已经承认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

奥斯特里茨战役为什么又叫“三皇之战”?

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参战方分别是: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

因此,该战役又称为“三皇之战”。

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

1805年12月2日,7.3万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万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

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奥联军损失超过2.6万人,其中1.5万人战死,超过1万人被俘。

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

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1805年12月4日,弗兰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

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

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兰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

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哪次战斗使拿破仑丧失优势?

1813年10月16—19日,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与反法联盟军在莱比锡地区进行会战。

整个会战包括以下几个酷烈的争夺战:利波特沃耳科维茨争夺战、瓦豪争夺战和马克勒贝格争夺战,以及康涅维茨渡口和廖斯尼格渡口争夺战。

结果法军战败,向莱茵河地区撤退。

为时4天的莱比锡会战,是拿破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标志着拿破仑军事优势的最后丧失。

波旁王朝复辟是怎么回事?

1814年3月31日,反法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逼退位,流亡厄尔巴岛。

5月3日,在反法联军和法国新贵的奉迎下,流亡英国的普罗旺斯伯爵返国即位为法王路易十八。

6月4日,路易十八颁布《1814年宪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但好景不长,拿破仑于1815年3月杀回巴黎,重建帝国,路易十八不得不落荒而逃。

哪次战役使拿破仑彻底失败?

1815年拿破仑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返回巴黎。

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君主集合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

6月17日,拿破仑击败由布吕歇尔将军率领的普军,并赶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相遇。

但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没能按命令消灭逃跑的普军。

6月18日,拿破仑率军与英军交战。

布吕歇尔则花了一个上午重整军队,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铁卢。

当天下午,正当两支军队都疲惫不堪时,布吕歇尔率领的普军终于赶到,并猛攻法军的右翼。

晚上9点,拿破仑率领的法军败走。

滑铁卢战役后,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最后死在那里。

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胜利者威灵顿公爵认为,拿破仑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是其失败的主因。

滑铁卢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时代,从此以后,滑铁卢成为了失败的代名词。

美国何时成为贩卖黑奴的国家?

19世纪上半叶起,美国成为贩卖黑奴的主要国家。

在非洲东海岸,阿拉伯经营的奴隶贸易,这时也特别活跃。

贸易中心主要在桑给巴尔和奔巴岛一带。

大批非洲黑人从那里被贩卖到红海、波斯湾沿海国家,并长途贩运到西印度群岛和美洲大陆。

与此同时,葡萄牙、荷兰、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奴隶贩子,也到东海岸进行贩卖非洲黑人的勾当。

19世纪50年代,非洲每年向古巴、巴西等地输出的奴隶达5万以上。

19世纪下半叶,奴隶贸易基本被刹住了,但并没有最终绝迹,零星的贩卖活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初。

富兰克林是怎样发明双焦距眼镜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Trankin,1706—1790),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自己所说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可谓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

富兰克林高举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

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

这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起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地期待着。

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

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顾瓶中。

回到家里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

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这两种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尚为学者称道;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

他和剑桥大学的哈特莱共同利用醚的蒸发得到—25℃的低温,创造了蒸发制冷的理论。

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也有研究。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花费大量时间从事社会活动。

他重视教育,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下意识地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

1790年4月17日晚上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

4月21日,费城人民为他举行葬礼,两万人参加出殡队伍,为富兰克林的逝世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

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静静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1857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状况如何?

1848—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3.3万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

而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

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

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

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

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激烈竞争,促使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

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

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

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破产浪潮。

日本明治维新是怎么一回事?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文明实际上就是中华文明的翻版。

中日两国之间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见诸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推古女皇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隋朝时期),日本列岛与中国的交往就已非常频繁了。

由于当时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经济比当时的日本要发达得多,所以才有大批的日本学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学习儒家与道家学说以及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技术。

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大都成为日本国内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带动了日本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在与中国的长期交流当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儒家思想中的“忠君”意识很适合日本本国的神道思想。

至此,儒家学说在日本长期占统治地位达一千多年,在这其间虽然也有反复,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

但是到了幕府后期,日本发现西洋文明似乎更为优越,尤其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使得日本把中国视为“天朝上国”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引进西学。

但由于西方文明中,平等与自由是核心价值,与日本的天皇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又开始驱逐洋人,使得日本与外界的交往一度中断。

由于当时荷兰人看准了日本的情况,表面上拥护日本的天皇制度,结果使日本政府对其网开一面,使其得以继续与日本进行文化与物资交流。

在这个时期,荷兰成了日本当时唯一与西方交流的渠道,故在这个时期从西方获得的知识统统被称为“兰学”,意即荷兰的学问。

当然,所谓的兰学当然不仅仅是荷兰一个国家的,它应该是当时西欧发达国家知识的总称。

到了后来,日本政府意识到,不能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结合自身特点来建立一个适合于日本的政治与法律制度。

在经过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海外考察之后,日本最终确立了把德国的国家主义学说与日本本国的儒家与神道思想相结合的独特的国家制度,为日本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明治维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的,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国内的主流力量支持是决不可能实现的。

在具体措施方面,日本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口号,并按以此为核心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造。

在这三个口号中,文明开化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日本政府意识到,只有立足于本国的人才,才能最终取得发展与进步,但在本国人才还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就必须向西方学习。

在聘请外国教师上,日本政府是毫不犹豫的,有的外国教师的工资相当于当时日本内阁大臣工资的两三倍,其对于学习与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强国。

成功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促使日本对外态度发生了变化,德国的国家主义学说本来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外向性,再加上日本国内越来越高涨的天皇中心思想,使得日本最终走上了对外进行武力扩张的道路。

本来,日本在此之前与许多西方国家签定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条约,随着日本国力的日趋强大,条约的修改工作也在同时进行,到1894年日本与英国修改了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十余天之后,日本就发动了针对中国的甲午战争。

日本的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确实是成功的,它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当时的发达国家,其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的基本思路对于我们现在仍然有着借鉴作用。

卑斯麦是如何统一德国的?

1850年以来德意志各邦国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这种呼声引起了俾斯麦的关注。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声称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并在议会强行通过军费预算案。

他对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充满信心。

1863年,丹麦议会通过新宪法,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处属于德意志邦联且讲德语但又与丹麦有同盟关系的公国)划入丹麦版图,这无疑给了普鲁士最好的借口。

俾斯麦很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宣战。

战争中他亲任军事指挥,普奥联军杀敌勇敢,战争很快以普奥的胜利而告终。

由于领土分配出现矛盾,刚刚还是盟友的两个邦国又很快开战。

俾斯麦清楚地知道奥地利是一个比丹麦强大得多的对手,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最大威胁,因此他在御前会议上坚定地说:“我拿脑袋做赌注,哪怕我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的方式解开,而只能用剑来斩开”,他的自信和傲气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1866年6月16日普奥战争终于打响,这一次俾斯麦虽然在外交上做足了准备,但在战场上却没有必胜的把握,因为普鲁士人民并不支持他,俾斯麦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出色的普鲁士军官和富于纪律性的士兵。

在俾斯麦永不服输的精神的支持下,仅仅七周后,战争就以普鲁士的胜利而结束了。

北德联邦建立后,俾斯麦很清楚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南德四邦的控制,因为当时欧洲的国际关系是千丝万缕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行为都会牵动其他国家的神经,因此,俾斯麦统一德国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失误。

在英法俄等强国面前,俾斯麦是绝对不肯屈服的。

在俾斯麦的调动下,所有德意志邦国都为民族统一事业而团结了起来,南德诸邦甚至动员军队与北德联邦共同组成一支50万人的德意志民族军。

9月2日,在色当决战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普鲁士元帅毛奇所俘。

俾斯麦乘胜继续挥戈前进,直捣巴黎,取得战争胜利。

英俄两国也未再阻挠,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鸦片战争缘何战败?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清军作战,并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

侵略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当地人民的抗击。

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自动组织起来,袭击英军,迫使侵略军退守鼓浪屿。

英军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英军。

侵略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英国舰队前进。

1841年5月29日,盘踞在广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抢劫。

当地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军数名。

随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庙集合,以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同时,还联络了附近的数千农民和手工业者,手持大刀、长矛,冒雨迎敌。

将英军困在牛栏岗,展开肉搏战,数名英军死亡,20多人受伤。

第二天清晨,2万多民众高举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