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第二篇 中古史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篇 中古史 3(1 / 2)

 第二篇中古史3

哪位帝王使莫卧儿王朝步入黄金时代?

莫卧儿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建立在宗教宽容基础上的统一王朝,它的治国精神和疆域版图对今天的印度仍然有很大影响。

奠定了这一切的阿克巴大帝,在印度帝王中的排名仅次于阿育王。

阿克巴时代是莫卧儿王朝的黄金时代,他的两个后继者贾汉吉和沙加汗,维持了帝国的强大繁荣,至奥朗则布时代(1658—1707),因过于极端的宗教政策和扩张精神损害了帝国根基,以致由盛转衰,但这个王朝一直延续到1857年,才在日不落帝国的打击下灭亡。

阿克巴有着十分值得炫耀的血统。

他是帖木儿的直系后代,母系则出自成吉思汗。

他的祖父巴布尔原是中亚的一个小领主,以喀布尔为基地,开始了征服印度的历程,经过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以少胜多,他的版图已经延伸到了恒河三角洲。

但到了阿克巴的父亲胡马雍的时候,被崛起于阿富汗的一股新势力打败,被迫流亡波斯。

阿克巴出生于父亲流亡波斯的日子里,也许这个原因导致了他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几乎是文盲,但他通过别人给他朗读书籍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仍然成为一个博学的帝王。

在波斯长大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伊斯兰教什叶派信徒,但他的信仰并不稳固。

阿克巴12岁那年,随父回到了印度。

胡马雍在波斯萨非王朝的支持下回到印度复国。

他逐渐压制住了印度混乱的各派势力,并攻占了德里。

但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胡马雍却在一次意外中坠楼而死。

历史的风云变幻终于把少年的阿克巴推上了前台。

阿克巴继位前四年,由拜拉木辅政,拜拉木在帕尼帕特战役中重创阿富汗人,终于解除了来自西北高地的威胁。

1560年,阿克巴亲政。

这时的印度仍是纷乱一片,他虽然占据了印度的中央,但四周力量比他强大的王公仍有许多。

祖先传给他的血液中奔流着征服者的各种要素,包括野心、信心、坚强、荣誉感和才能,使他在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他的征服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560—1576年,统一了北印度各地,包括马尔瓦、拉吉普特、古吉拉特、孟加拉等地;1576—1595年,矛头指向西北,夺取了他祖先龙兴之地阿富汗,还吞并了脱离印度多年的信德和克什米尔;从1591年开始,他发动了征服印度半岛南端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他的子孙后代。

阿克巴推行了哪些改革?

阿克巴用武力和怀柔的手段,在15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印度。

他又用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

最后,他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莫卧儿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

他命令官员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田赋;阿克巴统一了全国度量衡,有力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印度是个具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国内主要民族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最多的国家,现在人们把印度称为“宗教博物馆”。

阿克巴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团结。

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宣布各教派平等,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自己还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的女儿做妻子。

阿克巴在宫庭中采纳印度教惯例,每天清晨登阳台谒见臣民,参加印度教节庆,朝廷勤见时佩戴印度教标志等。

印度教把牛当做圣牛,不许宰杀,阿克巴为此禁止宰牛、杀生。

他还在宫中点上了长明灯等。

胡斯战争爆发的起因是什么?

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是胡斯改革运动的最后阶段,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1419—1434)、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胡斯战争和整个运动一样,都是因捷克民族英雄胡斯(1371—1415)而得名。

在当时的捷克,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和剥削者,教士的上层几乎全是德国人,因此人们的仇恨首先指向教会。

教会征收沉重的什一税。

教皇通过教会大肆搜刮,把捷克当做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民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反教会斗争。

在反教会运动中,出现了由捷克教士组成的革新派,他们用捷克语讲道,揭露教会的罪恶。

到15世纪初,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领导这一运动的是捷克伟大的爱国志士、神学家、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约翰·胡斯(1369—1415)。

胡斯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家庭,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

胡斯还揭露城市的德国贵族的罪恶。

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胡斯公开抨击,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

胡斯的言行,引起了德国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仇恨。

胡斯被迫转入农村进行反教会宣传。

1414年,教廷邀请胡斯参加在康斯坦茨举行的宗教会议,胡斯本来不愿前往,由于皇帝西吉斯孟德答应保证他的安全,敦促他与会,胡斯于是斗胆前往康斯坦茨,不料自投罗网,于同年7月6日在康斯坦茨广场上被教廷以异端罪名焚死。

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极大的愤慨。

1415年9月,布拉格举行多次集会,抗议教皇和皇帝的背信弃义。

市民开始驱逐德国教士,并不顾康斯坦茨会议的集会,实行俗人用酒杯领圣餐的宗教仪式。

1417年起,出现了消灭一切领主的口号。

到1419年7月,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胡斯改革的旗帜下爆发了。

亚马孙河因何得名?

亚马孙河是全球水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占南美洲三分之一,其名源自传说中的女战士。

要想像亚马孙河之壮阔,几乎跟理解“无限”同样困难。

亚马孙河共有15000条支流,分布在南美洲大片土地上,流域面积几乎大如澳洲。

干流河水很深,整条河有一半可容巨轮航行。

远洋巨轮由大西洋经河口溯流而上,可航至秘鲁的伊基托斯。

通航河道河面宽广,不能同时看到两岸。

此河横贯南美洲,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脉。

水从冰川融汇而成的湖泊流出,汹涌奔流,在东面山坡上冲刷出气势磅礴的峡谷。

由于冲出大量沙泥,河水浑浊,恍如加了大量牛乳的咖啡,故称为白水河。

还有一些支流流经沼泽,冲出腐殖质,水色较深,称为黑水河。

随着地势渐趋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流至山下广阔的亚马孙盆地。

最早探测亚马孙河河口的欧洲人,是随哥伦布远航的西班牙船长平松。

他于1500年来到这里,以为是个大淡水湖。

1541—1542年,西班牙人德奥雷利亚纳由秘鲁的纳波河顺流而下,最先乘船驶过了亚马逊河大部分河道。

他是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探险队队员,从厄瓜多尔出发,找寻黄金、香料和传说中的黄金国。

但因意外,皮萨罗率领部分队员几经艰辛,终于沿陆路返回厄瓜多尔。

最后只有德奥雷利亚纳和部分队员东航至亚马孙三角洲,辗转抵达加勒比海。

德奥雷利亚纳一行,沿途屡历艰险,经常受到土著袭击。

他们曾遇上一个部族,战士全为女性。

后来此事传扬出去,轰动一时,就把这个部族称为亚马孙人(古希腊神话中剽悍的女战士),大河亦因此得名。

为什么印加人信奉太阳神?

13世纪,克丘亚语族的印加人部落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兴起。

随后,它征服了这个地区的其他部落,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

到15世纪中叶,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以库斯科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

在印加帝国,最受崇拜的是太阳神。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印加人非常崇拜祖先,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曼科·卡帕克来自太阳神。

当印加人还处于愚昧和野蛮状态时,太阳神怜悯他们,就从的的喀喀湖的一个岛上(太阳岛)带着他的儿子和女儿——曼科·卡帕克和玛玛·沃利奥来到人间,把分散的人们组织在一起,并教给人们文明和各种技艺。

曼科·卡帕克教给男人们农业技艺,而玛玛·沃利奥传给妇女们纺织技术。

此后,曼科的子孙连续征战,征服了其他许多部落,占据了整个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

印加人崇拜太阳神与他们崇拜自然也有密切的关系。

对他们来说,太阳能带给他们光和热。

所以,印加人十分推崇太阳神。

另外,太阳神是大众之神,这使印加人一直十分虔诚地崇拜太阳神。

他们竭尽全力颂扬太阳神的权威,为太阳神举行豪华的宗教仪式,供奉大量的祭品和牺牲(古代为祭祀宰杀的牲畜),还在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宏伟壮观的太阳神庙,用来供奉他们的主神。

在印加帝国的帕查库蒂帝王统治时期(1438—1471),还确立了庆贺太阳神的宗教节日。

印加帝国的最大宗教中心是库斯科的太阳神庙。

津巴布韦国名有何来历?

“津巴布韦”一词在当地班图语中是“石屋”或“石头城”的意思。

石头城是南部非洲地区最著名的古迹,是南部非洲古老文明的象征。

津巴布韦及其周边共有一百多座规模不同的石头城,规模最大的一座在维多利亚堡东南17英里附近,名字就叫做大津巴布韦。

据考证,这座石头城建于600年前后,是马卡兰加古国的一处遗址。

古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筑在山上,城墙高10米,厚5米,全长240米,由花岗岩巨石砌成。

内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椭圆形。

城内有锥形高塔、神庙、宫殿等,都由石块砌筑,而且这些建筑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岗岩巨石上就地开凿出来的。

古老的石头城令当地人引以为豪,并把它看做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因此,他们就用“津巴布韦”(石头城),来命名自己的祖国。

元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吗?

在世界史上,元朝除了中央直辖的领地之外,还包括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同奉入主中国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使节往来频繁,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元帝国疆域最大时几乎囊括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领土,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一点也不夸张!

《马可·波罗游记》是怎样的作品?

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世界著名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

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4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

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

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海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载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

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

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乃至国家的琐闻轶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做什么?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做“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把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

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随着海禁政策实施,我国航海业的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随着愈来愈严厉的海禁而逐渐消亡了。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

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又称做“海上香料之路”。

达·伽马是哪国航海家?

瓦斯科·达·伽马(VascodaGama,约1460—1524),欧印航线的发现者,葡萄牙航海家,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

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锡尼什,卒于印度科钦,青年时代参加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战争,后到葡宫廷任职。

1497年7月8日,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队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过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

同年秋离开印度,于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

伽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后一次被任命为印度总督。

伽马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

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这条航路。

这条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

船队在东渡印度之前,先沿非洲东海岸向北行驶。

达·伽马请当地领航员引导,并让他向自己通报天气情况。

船队终于在1498年5月抵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即今科泽科德)。

达·伽马在返航前与印度统治者签订了贸易协定。

返回的航程实在是艰难至极。

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坏血病,回国后只剩下了55人。

1502年,达·伽马肩负着谋求更多贸易权利的使命再次来到印度。

在第三次去印度航行后,他于1524年死于热征。

坏血病曾是害死成千上万名长途航行水手的疾病,直到18世纪时才发现了预防该病的方法。

医生们发现在长途航行中只要保证新鲜水果、蔬菜或果汁(均含维生素C)的供应,就可以预防坏血病。

你知道摩索拉斯陵墓的由来吗?

摩索拉斯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一座白色大理石陵墓。

整座陵墓高达135英尺,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被后世学者誉为“最美的古代遗迹”。

摩索拉斯陵墓(TheMausoleumatHalicarnassus)坐落于小亚细亚西南部哈利卡纳素斯(今土耳其)市中心的大广场。

埋在陵墓内的人,是前4世纪中叶波斯帝国属地卡里亚的总督摩索拉斯(Mausoleum)。

在15世纪初哈利卡纳素斯被侵占,新的统治者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在1494年将摩索拉斯陵墓的一些石头用作建筑材料。

时至今日,有不少雕塑仍然幸存,被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内。

自从19世纪开始,摩索拉斯陵墓一直有进行考古学的挖掘,这些挖掘提供不少有关摩索拉斯陵墓的资料,令我们对摩索拉斯陵墓的形状和外观有了更多的认识。

陵墓共分四层,基坛为六阶,以希腊运来的白色大理石建造,底部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建筑物被高20米墩座墙围住,四周放着骑在背上的战士雕像,墩座上方,排列着36根高12米以爱奥尼式建造的金白色大理石圆柱,在圆柱与圆柱间,以男神和女神的立像装饰,圆柱的上方,放着台轮;上方是极其倾斜,高7米的金字塔,塔顶以镀金的青铜驷马二轮战车装饰;而墓内矗立着摩索拉斯王和阿尔特米亚女王的大理石雕像。

首次登上南美大陆的航海家是谁?

约在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提出他的航海计划,寻求财政支持,未成功。

1485年,他移居西班牙,向伊莎贝拉一世女王求助。

1492年4月,他的计划终为西班牙国王所接受,同他签订航海协议,授予海上大将称号,任命他为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携带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船、船员90人,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起航,经加那利群岛向西行驶,历尽艰险,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巴哈马群岛中的瓜纳阿尼岛,接着发现古巴的东北海岸。

继转东航,又发现海地岛,并称之为“埃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

他在海地岛寻找黄金,筑纳维达德堡,派人驻守,旋即返航。

1493年4月15日返抵帕洛斯。

1493年9月25日,他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怀着在新发现地区殖民和寻找黄金的目的,率领约1500人分乘17艘船只,满载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从加的斯出发,第二次前往美洲。

11月3日发现多米尼加岛,接着又发现瓜德罗普岛和波多黎各等岛,然后驶抵海地岛。

因纳维达德堡已为当地印第安人夷平,于是另筑伊莎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

印第安人被课以黄金重税,或被驱使到金矿从事奴隶劳动,有的被捕捉运回欧洲贩卖。

1496年,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其弟B.哥伦布留在海地岛,另建圣多明各城作为西班牙新的殖民据点。

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带领由6艘船只和200人组成的船队,分两组从圣卢卡尔起锚,3只船直驶海地岛,另3只船由哥伦布亲自率领,经佛得角群岛向西航行,于8月1日发现特立尼达岛。

8月5日在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登陆,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

8月31日返回圣多明各。

海地岛西班牙人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哥伦布实行委托监护制进行安抚,仍不能稳定局势。

1500年9月,哥伦布连同他的两个弟弟被强行押回西班牙。

哥伦布后虽获释,却失去统辖其所发现土地的权力。

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领4艘船只和约150人从加的斯出发,企图在古巴和帕里亚半岛之间的海面上尽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

1502年6月15日,发现马提尼克岛,然后沿海地岛南海岸西行,过牙买加向中美洲进发,再沿洪都拉斯南驶,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最后抵巴拿马的达连湾。

因无西行航道,只得于1503年6月折回牙买加岛,经圣多明各于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圣卢卡尔。

他请求西班牙国王给予他应得的财富和统治新大陆的权力,未能如愿。

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巴利亚多利德。

直到去世时哥伦布还以为他发现的陆地是印度。

谁最先发现了“风暴角”?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率两艘轻快帆船和一艘运输船自里斯本出发,踏上远征的航路。

他的使命是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

迪亚士率领的船队首先沿着以往航海家们走过的航路先到加纳的埃尔米纳,后经过刚果河口和克罗斯角,约于1488年1月间抵达现属纳米比亚的卢得瑞茨。

船队在那里遇到了强烈的风暴。

苦于疾病和风暴的船员们多数不愿继续冒险前行,数次请求返航。

迪亚士力排众议,坚持南行。

船队被风暴裹挟着在大洋中漂泊了13个昼夜,不知不觉间已经绕过了好望角。

风暴停息后,对具体方位尚无清醒意识的迪亚士命令船队掉转船头向东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

但船队在连续航行了数日之后仍不见大陆。

此时,迪亚士醒悟到船队可能已经绕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于是他下令折向北方行驶。

1488年2月间,船队终于驶入一个植被丰富的海湾,船员们还看到土著黑人正在那里放牧牛羊,迪亚士遂将那里命名为牧人湾(今南非东部海岸的莫塞尔湾)。

迪亚士本想继续沿海岸线东行,无奈疲惫不堪的船员们归心似箭,只好下令返航。

在返航途中,他们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丽日。

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感慨万千的迪亚士据其经历将其命名为“风暴角”。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船队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同年11月27日,达·伽马的船队再次绕过好望角,次年5月20日驶抵印度西海岸重镇卡利库特。

又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达·伽马约于1499年9月1日前后返回里斯本。

“好望角”一名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迪亚士1488年12月回到里斯本后,向若奥二世陈述了“风暴角”的见闻,若奥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另一种说法是达·伽马自印度满载而归后,当时的葡王才将“风暴角”易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海角就带来了好运。

何谓“海盗时代”?

800—1500年间,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再加上内部政治动乱,北欧地区一些善于航海的瑞典人、丹麦人、挪威人,往往结队出海去寻求新的生路。

他们在海上横行一时,拦截来往商船,袭击别国海岸进行掠夺,因而被称为北欧海盗。

所谓“海盗时代”就是欧洲中世纪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称呼。

北欧海盗原意是“居住在海湾的人”,由于北欧海盗的原字是Vikings,所以许多书上也将其译作“维京人”。

900年左右,挪威的维京人到达格陵兰并且把居民点建在了西海岸,这是他们的许多探险活动的一次。

1000年前后,由冰岛人莱夫·艾列克逊带领的一批人乘船从格陵兰出海,到达了北美海岸。

由于他们在那里发现了一种很像葡萄样的藤科植物,就把这儿称为“酒的土地”,音译就是“汶兰”,现在的圣劳伦斯河的河口一带可能就是那时的“汶兰”一带。

由于遭到当地土著人的袭击使他们要在那里建立居民点的打算没能实现。

殖民地大国葡萄牙为何由盛转衰?

16世纪,葡萄牙人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竭力排斥欧、亚各国商人,截断阿拉伯人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业往来,打破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

人口不到200万的小小葡萄牙,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等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变得富庶强大,欧洲的权力中心也从意大利的城邦国家转移到了伊比利亚国家(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

盛世之下有隐忧。

欧洲其他国家眼红葡萄牙取得的成功,他们或跟随或绕开葡萄牙纷纷染指香料贸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葡萄牙自身的问题充分暴露,很快处于劣势。

第一,人口过少。

16世纪初,葡萄牙的人口只有150万,对于一个跨越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的帝国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1515年,在与摩尔人的一次海战中,一次就有4000名葡萄牙士兵丧生,随船准备在北非殖民的葡萄牙人被俘,许多人被当做奴隶卖掉。

国王曼努埃尔视为奇耻大辱,发誓一定要报仇,但人力和金钱十分匮乏,远征队最终没能组织起来。

由于兵力不足,使葡萄牙人的殖民网络除几个关键地点外,都是以据点形式存在,根本无力控制内陆,建立直接殖民统治。

第二,财富大量流失。

当大量的财富突然来到时,葡萄牙人没有投资于生产,而是把大量的财富投入到消费之中。

不论是国王还是贵族都大兴奢侈之风,浪费大量财富。

一名布拉甘沙公爵每次举杯饮水时,他的宫殿里都要奏乐致敬。

到16世纪中叶,国民缺乏追求、思想颓废的情况已相当严重。

葡萄牙的繁荣太多地依赖香料贸易,很少有其他财富来源,一旦香料贸易出现问题,又无所追求的话,衰落就是时间问题了。

是谁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只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港口出发,开始了环球远洋探航。

经过两个多月的海洋漂泊,船队越过大西洋来到巴西海岸。

船队沿海岸向南继续航行,在第二年一月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大海湾。

“海峡找到了!”

“海峡找到了!”

海员们高兴地欢呼起来,以为已到达了美洲的南端,可以进入新的大洋了。

然而随着船队在海湾中的前进,发现海水变成了淡水,原来此处只是一个宽广的河口,这就是今天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处。

船队继续向南前进。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临近冬季,风雪交加,航行极其困难。

月底,航队来到圣胡利安港,并在这里抛锚过冬。

由于几次探索海峡的失败,大多数海员都灰心丧气,有三个船长也借机反对麦哲伦。

麦哲伦设下计谋平定了这次叛乱,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废的结局。

经过近5个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这个地区春暖花开的季节,麦哲伦又率领船队出发了。

由于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没,此时只剩下4条船了。

两个月后,船队在南纬52°处又发现了个入海口。

这个海峡弯弯曲曲,忽窄忽宽,港汊交错,波涛汹涌。

麦哲伦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这艘船却调转船头逃回了西班牙。

麦哲伦只好率领着剩下的3条船像钻迷宫似的在海峡中摸索着前进。

麦哲伦以坚强的意志率领船队前进。

在这个海峡迂回航行一个月后,他们终于驶出海峡西口,见到了浩瀚的大海。

向来以沉着、坚定著称的麦哲伦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为了纪念麦哲伦这次探航的功绩,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如果你打开世界地图,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纬52°的地方找到它。

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是谁?

1513年9月1日,西班牙冒险家巴尔波亚率船队离开圣玛利亚·安提瓜据点去寻找“西方的海”。

他们在印第安向导的指引下,向西行驶了约150公里后,到了巴拿马地峡东部较窄处。

9月6日登陆,开始向西横穿地峡。

陆上远征探险队包括190名西班牙人(其中原奥赫达的部下皮萨罗也随队前往)和数百名印第安人。

在丛林中,探险队与当地印第安人发生激战并获胜。

于是继续前进,但道路坎坷,自然环境恶劣,一些西班牙人因为染上了丛林热而死去,故而前进速度缓慢,三星期内仅仅走了45英里。

9月24日,探险队击退了上千丛林印第安人的进攻,在夸雷夸人村落里缴获了一些食品。

9月25日,探险队前行至一座陡峭的山峰之下,巴尔波亚登上山,果然发现了西南方的大海,他把这片新发现的海洋命名为南海(即太平洋,因为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它有多宽多大,而且也缺乏区别海与洋的概念)。

随后,探险队继续南下,9月29日到达巴拿马湾的圣米格尔湾。

巴尔波亚淌进水里举行了占有仪式,宣布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占有了南部这些海洋、陆地、海岸、海湾和岛屿。

探险队还做了独木舟在海湾航行,发现了珍珠丰富的渔场,并沿海岸考察了圣米格尔半岛。

然后又横穿地峡。

此前,欧洲人在西半球的地理发现都是属于美洲的东海岸,而巴尔波亚首次横穿美洲大陆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到达美洲西海岸,发现了欧洲人前所未知,东方人和印第安人前所未识的太平洋。

而且,这次重大的地理发现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欧人首次通过陆上跋涉探险来完成的,这也为其他探险家指明了另一条成功的路径。

太平洋因何得名?

1514年1月初,巴尔波亚向西班牙政府送回了发现大南海的报告和包括宝石、珍珠和黄金在内的所获财物的五分之一。

这样,西班牙政府宽恕了巴尔波亚,并提升他为南海、巴拿马和科伊瓦总督。

巴尔波亚发现大南海为往后麦哲伦环球航行奠定了基础。

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狂风恶浪的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了新的大洋。

当时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前段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做“南海”的大洋改称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

你知道亚美利哥洲的来历吗?

亚美利哥(Vespucius,Americus),意大利航海家。

1454年3月生于佛罗伦萨;1512年2月22日卒于西班牙塞维利亚。

亚美利哥的父亲是一个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工作的公证人,经常被派到西班牙办事。

哥伦布的远航震撼了世界,人们都以为这次航行到达了亚洲,但却没有看到亚洲的财富和文明。

1497—1504年,亚美利哥为了弄清这一总问题,参加了去大西洋西岸的航行。

亚美利哥此行并未获得任何带有根本性的具体发现,但他却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哥伦布一直到临终前还自以为到达了亚洲,而亚美利哥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这块新的陆地向南方延伸太远。

1504年亚美利哥断言,这块新陆地不是亚洲,而是一块前人们从不知道的新大陆。

而这块新大陆和亚洲之间,一定还有一个大洋。

1499年,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

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

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在这本书中,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渲染。

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垮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

于是,法国几个学者便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

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书中的材料,在地图上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

后来,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称构词形式,“亚美利哥”又改成“亚美利加”。

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马丁·路德是哪个民族的代言人?

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

在那里他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

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

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简称《论纲》)。

《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

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

路德一下子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的道路。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

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

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

路德一生功过参半。

他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

欧洲文艺复兴的内涵是什么?

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催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

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

后来,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

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

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

这种要求就像春风一样慢慢吹遍整个西欧。

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但丁最著名的作品是哪一部?

1265年6月,阿利盖利·但丁(DanteAlighieri)诞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

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但丁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对当时的各个学术领域无不研究,这使他在青年时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

13世纪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

24岁时,但丁开始参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

后来,他所支持的党被打败,但丁因拒不认罪,被判没收全部家产,终身流放。

在此后的近20年里,但丁虽然也作过多次努力想重返故里,但都没有成功,最终客死他乡。

但丁在流亡过程中,周游了许多城市,广泛接触到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和平民阶层的困苦生活,加深了对意大利的认识,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的重要作品几乎全部是在流亡中写成的,其中以《神曲》最为著名。

《神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史诗,因为诗中叙述的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

全诗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每部由33首“歌”组成,加上全书的序曲,总共有100首歌之多,计一万四千多行。

后人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称这部作品为神圣的《喜剧》。

这部长诗采用的是中古时期所特有的梦幻文学形式,通过但丁的自叙,描述了他在1300年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五凌晨,在一座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

黎明时分,他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

他正要登山,却被三只张牙舞爪的野兽(豹、狮、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拦住了去路,情势十分危急。

这时,古罗马时代的伟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

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对象贝阿德丽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然后又作为他的向导带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

地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狄斯城内,分成五层,分别收容一些异教徒的灵魂、好色之徒、犯饕餮罪者、贪婪挥霍者、生前动辄发怒的灵魂,这些人在这里受尽了各种煎熬。

第二部分在狄斯城内,也分成三层,收容的都是罪孽深重的灵魂。

第三部分是一个分成四层的巨大的深井,其底部是个冰湖,凡生前有残杀亲人或各种背叛罪行的灵魂都给冻在湖里。

你知道罗马桂冠诗人彼特拉克吗?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FrancescoPetrarca,1304—1374),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阿雷佐,是一个公证人的儿子。

他的童年是在一个靠近佛罗伦萨的名为Incisa的乡村中度过的。

他的父亲瑟·彼特拉克和但丁一起于1302年被黑党政权从佛罗伦萨放逐。

他与其家人追随从1309年教会分裂中迁居亚维农的教宗克莱孟五世迁至亚维农居住。

1316—1320年,他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就学;1320—1326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学习。

尽管他父亲希望彼特拉克学习法律和宗教,但是他的主要兴趣却是写作和古罗马文学。

他常与他的朋友薄伽丘分享他的创作激情。

为了搜寻拉丁语写成的经典和手稿,他不惜穿梭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

随着他的首部描写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大型叙事诗《阿非利加》的出炉,彼特拉克成了欧洲的一个名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