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国策> 卷十 龙腾九天 第八十三章 战争动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十 龙腾九天 第八十三章 战争动员(2 / 2)

国策 闪烁 更新时间 2019-10-10

完成培训之后,还得为新兵提供最基本的战斗与生活保障。

所谓的战斗保障,就是必要的武器装备。即便按照最低标准,武装由250万新兵组建的170个步兵师,至少需要150万支步枪、25万挺班用机枪、10万挺重机枪、10万部自动榴弹发射器、7万门轻型迫击炮、210万套单兵作战装具、以及以10亿为单位计算的各类弹药。对印度来说,为新编部队提供各类轻武器不是太大的问题。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印度陆军进行了两次大换装,仅突击步枪就更新了两次,撤编的轻武器中,除了少部分流入海外市场之外,大部分都以封存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按照国防部提供的统计数据,库存的武器装备足以武装300个步兵师,库存弹药则能够满足半年内的作战行动。虽然大部分库存武器都已落后,比如120万支在20世纪90年代列装的突击步枪早已过了“保质期”,但是在战争状态下,武器装备的有无问题比质量问题更加突出。

所谓的生活保障,就是为军人提供生活与训练所需的物资与场地。填饱250万新兵的肚皮就不是个小问题。按照印度陆军的最低标准,250万新兵每天消耗5000吨粮食、5000吨饮用水、1000万度电,在训练中消耗1500万发枪弹、15万枚炮弹。除了吃饭与训练,还得为新兵提供住宿与训练场地。170个步兵师,至少需要170个步兵营地{实际上,一个营地的标准容纳能力在1个步兵团左右,很少有人将整个师放在1个营地内},为了在2个月内完成训练工作,至少需要340处训练场地。对印度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问题。随着中国海军舰队进入印度洋,印度国内的物资将越来越紧张。因为和平时期按照供养250万军队的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所以印度很难在短期内准备好足以容纳近千万军事力量的营地,更不可能建好能够同时培训250万军人的训练场地。针对这一问题,国防部提交的建议是,采用边训练、边战斗的方式培训新兵。也就是说,只对新兵进行最基本的训练,在其掌握了武器装备的使用方法之后,编入作战部队,后期的训练工作、以及日常保障工作,由所在的作战部队承担,避免由集中训练带来的问题。

不管采用什么办法,征召新兵、扩大军队编制的问题都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按照阿亚梅尔的报告:第一批招募的270万退役军人,最快只能在8月20日之前到所在部队报道;8月31日之前,新建的180个师中,最多只有85个师能够参加东线与西线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其余95个师最快能在9月20日之前部署到位。第二批招募的230万退役军人,最快只能在9月20日之前到所在部队报道;9月30日之前,新建的150个师中,只有65个师能够参加作战行动,其余85个师最快能在10月20日之前部署到位。第三批招募的250万社会人员,最快能在10月31日之前完成基本训练;在11月20日之前,新建的170个师中,最多只有50个师能够参加作战行动,其余120个师最快能在12月20日之前部署到位。如果进行第四次招募,并且征召500万社会人员,组建300个师,其中120个师能在12月31日之前完成训练,在2036年1月20日之前参加作战行动,另外180个师将在2月底之前部署到位。随后可以根据实际交战情况,继续扩大征召范围,每个月能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100到150个师的兵力。

由此可见,除了前期主要征召退役军人之外,印度的动员能力呈阶段性增长。

关键问题是,印度能够坚持到全面动员的时候吗?

换句话说,阿亚梅尔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在进行第四次征召的时候,印度很可能已经丢掉了人口最密集的北部地区。虽然以印度的人口基数,即便退守南方,也能招募到足够多的兵员,但是在最重要的恒河平原与西北地区沦陷之后,征召兵员的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完成。

唯一值得鲁拉贾帕尼庆幸的是,谁也不能低估印度的战争动员潜力。

即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依靠占全球20%以上的人口,只要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武器装备,印度有足够的能力动员数千万作战人员。

关键就是,印度能不能生产出足够多的武器装备。

换句话说,印度能不能在战争初期保全最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

与征召兵员相比,工业搬迁的问题更加严峻。

按照早在第四次印巴战争后制订的战略转移计划,在遭到强敌大局入侵的时候,印度将把原本集中在北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工厂向南方内陆转移。为此,从2017年开始,印度花10多年,在德干高原修建了数以百计的工业基地,并且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采取分散布置、地下建厂等方式,充分利用德干高原的地理环境,将大部分工厂、特别是军工厂与重工厂建在了难以摧毁的高原峡谷内。据军情局掌握的情报,仅在卡纳塔克邦{首府为班加罗尔}东北的栋格珀德拉水库附近地区,印度就投掷数百亿美元,围绕着栋格珀德拉大坝水力发电站建立了上百座工厂,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为军工厂、以及配套的重工厂。

虽然印度仍然不具备自行生产尖端武器装备的实力,但是其工业基础实力不容小觑。

按照军情局在战前做出的估计,即便对印度实施全面战略封锁,阻止印度获得海外资源,凭借本国的资源,特别是德干高原的矿产资源,印度仍然能够生产包括坦克、火炮、车辆、枪支、弹药在内的军事物资。如果印度的军事工业全速生产,能在1个月内生产250辆坦克、350辆战车、1200门火炮、2500门迫击炮、1800台车辆、50万支步枪、10万挺机枪、8万门自动榴弹发射器、以及大约50万吨各类弹药。

虽然这些武器装备的性能并不先进,但是足以对共和队构成威胁。

按照裴承毅拟定的作战计划,空军在开战夺取制空权之后,首要任务就是轰炸印度的军事工业设施,特别是枪支弹药工厂。由此可以看出,裴承毅最担心的是印军的武器装备流入民间,对战争后期的占领行动构成威胁。

正是如此,共和国空军才把大部分作战力量用于战略轰炸。

对印度来说,这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保住工厂尚且不易,工业搬迁更加困难。

更要命的是,随着共和国海军舰队进入印度洋,向德干高原搬迁工业基础设施的风险大大提高。

虽然共和国还没有宣布对印度实施战略封锁,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共和国海军舰队部署到位,共和国就将对印度实施战略封锁,并且让舰队承担起打击印度南部地区,也就是空军的战术航空兵难以到达的地区,与空军共同完成对印度的战略轰炸行动。按照共和国空军的打击方式,共和国海军的首要打击目标肯定是印度的工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军事工业基础设施。

德干高原不是避难所,反而有可能成为印度工厂的坟墓。

之前的战斗已经表明,共和国不但拥有威力强大的钻地武器,而且敢于在战斗中大规模使用钻地炸弹。甚至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共和国早已掌握了印度的工业分布情况,并且针对实际情况,开发出了用于轰炸那些藏在地下的印度工厂的特种弹药。

按照最保守估计,共和国海军舰队将在6日夜间部署到位。

如果不出所料,从此时开始,印度南部地区的工业基地就将遭到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全面轰炸。因为印度海军已经丧失战斗力,逃到维沙卡帕特南的那些战舰不但无法与共和国舰队争夺制海权,甚至连出港作战都办不到。所以共和国海军很有可能调整战术,迫近印度本土,利用威力巨大的舰炮轰击岸上目标。

当年,共和国海军用同样的方式对付日本。

在鲁拉贾帕尼看来,如果无法夺回制空权与制海权,就算进行全面工业搬迁,并且顺利将重要工业设施转移到德干高原,结局都不会有所改变。

失去了工业支撑,动员再多的军事人员都不可能打赢战争。

对鲁拉贾帕尼来说,外界军事威胁甚至只算得上是次要问题,如何调解国内矛盾、稳定民心才是关键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