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浮云。假如孟小凡手握重兵,后党就不敢轻举妄动。
九月十二,孟小凡携义阳公主先到太子东宫与太子面谈,改变之前的说法,说:“武家军东征西讨,到处打仗,将兵部牢牢控制在手,将军们也多与后党走的近。我们要反制,我们也要打仗,我决定率领忠于李唐皇室的军队东征。武家军攻打新罗,我就平定高句丽和百济的叛乱。我需要半年的准备时间,明年三月从长安出征。燕王李雍是我们的人,他的范阳军在高句丽和百济打了几十年仗,可以为我们所用。薛仁贵又是征东名将。我们平定高句丽和百济叛乱不费吹灰之力,却能抓军权,捞功名,何乐而不为?”
太子认同。与孟小凡、义阳公主一起觐见李治。孟小凡将对太子的话重复了一遍,太子从旁帮腔说话。
李治就同意孟小凡领军出征,人数约五万,长安中央军五万,范阳地方军三万,以孟小凡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其余将领可由孟小凡和薛仁贵共同挑选,定于明年三月出征。
李治立即向武则天作了通报,打算下旨命令燕王、范阳节度使李雍和兵部等有关部门作好准备工作。
管军事的兵部、管官员的吏部、官钱粮的户部和宰相班子大都是武则天的亲信,皇帝玉玺也在武则天手中,武则天大权在握,对李治夺权的迹象高度警惕,以武雅君正率领二十万大军东征,大唐兵源不足,钱粮也不足,若开派八万人东征,国库负担不了,百姓也负担不了为由拒绝了。
李治垂头丧气地回到日常居所长生殿。孟小凡早就想好了对策,说道:“皇上可以走非正常程序,凭圣旨调兵,不要武后盖章批准和兵部调令,也不需要宰相会商同意。东征军的规模可以压缩到五万人,长安兵二万,范阳兵三万。军需物资、军饷、粮草由微臣想办法筹集,打了胜仗,就以战利品弥补微臣。所以所有的战利品都要由微臣处置。
古代游牧民族经常这样打仗的,没作多少准备工作,也没有多少军饷、粮食和军需物资,只要把几万、十几二十万会骑马、射箭、打猎的平民召集起来,组建成军,攻占敌国的城池,再实施抢夺,军饷、粮食和军需物资就都有了。
凭圣旨调兵,虽然不合规矩,但是只要皇上支持,将领(孟小凡、薛仁军)支持,被征兵的的将领(燕王兼范阳节度使李雍)也支持,事情就能办成。兵部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毕竟军事不是兵部说了算,兵部不能独立调动军队,更不能指挥军队,兵部调动军队必须奉皇帝旨意,并且要宰相班子同意才行。
所以皇上可以不把武后和兵部当一回事,皇上才是大唐的主人。”
孟小凡最后一句话说到李治的心坎上,李治脸色当即阴转晴,欣然下旨批准孟小凡东征和征兵事之事。
太子见皇上如此器重孟小凡,好像比对他这个亲生的儿子都要器重,却完全没有吃醋的感觉,因为孟小凡不是别人,早晚会成为义阳公主之夫。太子与义阳公主既有姐弟之情,又有救命之恩,这样一来孟小凡既是皇上的心腹,也是太子的坚定支持者。
太子与武则天互相看不顺眼,互相对对方的做法反感,母子关系极其糟糕,比陌生人还差。太子若是武则天的独子,就不必担心武则天会废除他的太子位,可是武则天有四个儿子,只有太子不听她话,指责她的过失,做出让她不高兴的事,以武则天的个性,上次在朝堂上试图废除李弘的太子之位不成功,她绝不会就此罢休。
孟小凡没打过仗,杨紫嫣对孟小凡挂帅东征颇感担忧,问他有什么平定高句丽和百济叛乱的良策没有。
孟小凡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打仗不靠自己,只要用好薛仁贵就行了。
薛仁贵是征东常胜将军,大唐第一猛将,经常一马当先,率领两三千部下就将数万高句丽、百济军冲击的七零八落,斩首过万。可是岁月不饶人,薛仁贵已经五十三,而且八年未上战场冲锋陷阵,还能像七年前那样在战斗中冲锋陷阵吗?
杨紫嫣心中充满了担忧。
孟小凡见杨紫嫣忧形于色,只好安慰道:“我会仙法,能横扫万军,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实在不行我就用仙法。”
杨紫嫣深知孟小凡仙法的厉害,孟小凡这样一说杨紫嫣才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