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陈寅格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原形之五:......
以上是孙悟空原形的大致几种说法分析。
那菩提老祖自《西游记》中第一回出现过,就再没有露过面,有人推测他的原形是如来佛祖、太上老君等等。
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以及为什么十万天兵都降服不了孙悟空?《西游记》中交代是因为蟠桃会中没有邀请孙悟空去赴宴,所以惹恼了孙悟空,从而大闹天宫。之所以十万天兵天将都降服不了孙悟空,目前最流行的解释就是:天兵天将都是给玉帝打工的,所以都不肯出力,而那孙悟空是创业的,所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过程中,这个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那些妖怪又变成了创业的,所以孙悟空取经过程举步维艰,处处受制。
那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在真假美猴王之争中,又变成了孙悟空心识所变化的,难以自圆其说。
那么作者我是怎么认为以上问题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联系吴承恩老先生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我已经在前面叙述过,在此不再重复,唯一要解释的就是《西游记》这本书的作者我不认为是吴承恩先生一人,背后有原始题材的作者群体无名氏,收集整理,撰写提纲的作者杨志和以及吴承恩本人。但是为了叙述方便,还是只提及吴承恩一人。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还要先说一下古典文学的人物塑造手法,这一点,牵涉到专业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因此我将会用举例子的办法加以解释概括。我们大家都知道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的故事吧!但是据相关资料得知,大羿是上古时期的射师,《淮南子》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山海经》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后羿是夏朝第六任君王,并非射日的羿。《淮南子》说他是被恩将仇报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记载不一:有的说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所以后世驱鬼均用桃木长枝,称法尺;有的说是用暗箭射死的。总之这位盖世的英雄死在了阴谋家的手里。为何民间有一部分人会有这样的误会,射日和篡权在百姓看来前者更英武,一般人只知道或者只记得前者,而两人都是历史神话中做过响当当事迹的人物,一般人就随之把两人做过的事迹混同为一人之事;这便出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
有的传说大羿的妻子是宓妃,后羿的妻子是嫦娥,因为大羿同后羿已经合为一人,所以合二为一的‘后羿’不仅是射日的大英雄,抱得美人归,而且还是一个‘冤死鬼’,死于徒弟之手。所以这样看来,老百姓的心理倾向是拆散两队,组成一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