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合作真正意义的港岛警匪题材,苏泽受益良多,亲身体会儿子憧憬场面感觉无比奇妙。什么是类型片?在苏泽看来就是在某种特定电影类型上,电影工作者通过反复试验积累出大量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在实际拍摄当中、降低试错的成本,形成可以反复生产的流水线产品。熟能生巧!比如说公路片,经过大量实验,编剧发现最有效的人物关系设置就两个人,一个是没头脑,另一个叫不高兴。把两人装进一个车里,不用怎么设计剧情都会很好看,看看《泰囧》《唐探》甚至是得奥斯卡的《绿皮书》,基本都是一个套路。这就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类型片经验,后人直接模彷就可以,省时省力,童叟无欺。港产警匪为什么拍得好,说白了就是早年拍得多。机位怎么运动,演员怎么走位,爆破怎么设置,环境如何配合……有一套很成熟的方案,就是靠经验堆出来。你这样拍,观众爽了,你那样拍,刺激不到观众,久而久之拍警匪片的这些导演就知道怎么拍可以让观众一直爽,也就是俗称的全程无尿点。也解释苏泽很长时间的某种困惑,为什么内地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就是拍不好呢?这些所谓的经验都是可以用钱解决的,把人家这套班底搬过来也就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最不好解决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美学体系。旺角、油麻地、九龙城寨、五彩斑斓的灯牌、小巴、轮渡……聚集着蛊惑仔的大排档、卧底天台、长长的阶梯、逼仄的楼房、昏暗偏绿的走廊灯光、需要拉门的老式电梯、肮脏的后巷……这才是港产警匪片的很重要的视觉元素。让人感觉犯罪能在这些地方滋生,你觉得特别对,不仅因为导演很会拍,还有就是你的大脑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只要看到这些元素就觉得味道对了。地势差很重要!这是林超贤总结的一句话。因为警匪片里面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追逐戏,而追逐戏要拍出花来,就需要借助地势差,让主角上蹿下跳。为什么韩国当年能直接照抄港岛模式,甚至后期有些片青出于蓝?很关键原因是首尔也是天然不平坦的大都市,很多洞都是建在小山坡上,再加上极不规整高矮不一的民居,让导演拍追逐戏大有可为。相反内地一线城市除地铁和商业楼能耍耍花样,其他除直线跑还是直线跑,没意思。所以看看重庆。苏泽觉得不是说内地导演不会拍警匪片,而是目前内地导演还没有在这个类型上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很难叫不出几个擅长拍警匪类型的导演,你说五百,到现在也只有一部白夜追凶。猩玉坤?严格说是犯罪题材,基本没有火爆场面,都是反应社会问题,所以容易得奖,但票房始终不太高。当然这种题材内地风险太大,港岛很多经验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加上双方的美学风格不能完全兼容。比如你现在拍一群匪徒在陆家嘴枪战抢银行,观众会信?搞笑的吧!说到底缺乏现实逻辑的支撑,事实上港岛也没有所谓悍匪当街抢银行,但长期灌输导致观众已经习惯性相信了?经过这次合作,苏泽确定单纯模彷百分百就是死路一条!警匪片是一个需要文化背景和现实逻辑双支撑的类型。这几年很多新导演拍的警匪犯罪类型,十部有九部是在模彷杀人回忆。结果往往是东施笑颦,因为人家本土很多元素不能直接套用到咱们的语境里,最后拍出来让人看着特别假。苏泽觉得未来理想的大陆警匪片,应该是导演在自己的家乡深度挖掘各种元素,并将他融入到自己的电影里。近些年除了重庆,东北也是犯罪悬疑的重要取景地,当年无证之罪苏泽很喜欢,算是把地域元素发挥到最极致的,没有之一。特别是对冰雪天的运用,对人物状态的把握,对场景的美术设置,就是让观众觉得特别有质感,特别真。人家导演就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还有人生大事,虽然不是警匪题材,但道理一样,如果刘江江不是当地人,如果没有十几年从事殡葬行业采访经验,莫三妹根本立不住。还有同类票房最高的误杀,导演是马来人,虽然在泰国拍,但文化基本差不多,因为导演的成长历程和环境让他对这些元素天然有感觉,这一点非常重要。两次合作让苏泽对于港岛电影有种深刻体会,很多东西不能用语言形容,那是种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从最开始的喋血双雄和英雄本色来说,这种借着警察和匪徒身份的对立,但是又赋予他们某种情感的联系,来凸显矛盾情节很高级。所谓警察和匪徒就是一种壳而已,只要是对立的就可以,可以是警察与匪徒、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上司与下属……都算是对立的身份,只不过警察和匪徒是最强烈之一,矛盾无法调和,加上各种火爆场面融入其中,观众才会乐此不疲。这种强烈身份对立,再安插一种相互联系的情感,戏剧矛盾就出来。假如换成什么大国博弈或者国际风云,打死港岛导演都拍不出来!反倒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细腻又柔软的情感最擅长,毕竟港岛太小了,人和人都挤在一起,当年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场地都没场地。只能想尽办法利用资源,所以本地导演拍的电影往往都是聚焦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小集体里面,及格的就是所谓类型片。厉害的就是方寸之间见天地。目前为止,苏泽最欣赏的就是他们的敏感,那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独特历史和地位成长中不自然的就会关注到城市中的人,关注到他们的情感。拍出来的底层小人物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