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著书立说(2 / 2)

妻子整日以泪洗面,身体也是一天比一天差。如今又接上了这么棘手的差使。皇帝要见自己。自己是如实禀报呢,还是为六皇子遮掩一番?

如果摊上的是普通案子,孟士元绝对会本着公心去发掘事实,判断是非。谁不想留一个类似“包青天”的好名声?但是摊上的是皇室案子,这就要先掂着了。

与孟丽君相比较,孟士元的胆子实在不是太大。孟丽君有着侠客的胆略,敢于冒险;但是孟士元,他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看到千秋令名的鼓励,他或者也可以冒生命危险顶撞一下皇帝什么的;但是眼下这件事情……

很可能自己死得莫名其妙,还要留下一个千秋骂名。

小心谨慎,小心谨慎。孟士元一再提醒自己。

孟士元在皇帝面前奏对,战战兢兢;孟丽君在几个朋友面前高谈阔论,却是滔滔不绝。

王安国与陈慎言联袂来访,一是表示感谢,二是因为前几天王安国被郦君玉驳了个体无完肤,虽然知道郦君玉也是好意,但是心里总大不服气,特意要找郦君玉再辩论一回。孟丽君自然知道这莽汉的心思,也特意在他面前显露本事。前任熟悉四书五经,而自己前生对论语诗经也不是没有理解,更何况前生在病床上的时候,正是《论语》被某个电视台炒得火热的时候,自己听着父亲在电视前面唉声叹气,兴致起来也翻看了几本有关《论语》的书籍。特别熟悉的是南怀谨的《论语别裁》,用现代人的思想来重新解读《论语》,真的很有意思。结合前任的见解,综合着抛出来,楞是将王安国陈慎言还有邱清张悦全英几个人都唬着了。

半日之后,王安国才瞠目结舌地说道:“明堂兄竟然连朱子也……”

孟丽君笑道:“朱子亦有不凡之处,然孔子微言大义,其中见识,实有汪洋大海之深之广。”说着话,一个蒙胧的想法窜出孟丽君的脑海——著书立说!

是的,自己要完成自己的事业,其中最大的困难,不是给妇女寻找从业的机会,而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

自己要改造整个社会的思想,改变整个社会轻视妇女的思想,那么首先,就要先打破理学的正统地位!

自己要创造一种新的学说,取代理学;改造整个社会,应该从士子开始!

而且,就从前几日这一场“学生运动”来看,学生实际上很大的能量。而假如有一批接受自己思想、奉行自己思想的学生步入仕途,自上而下影响整个社会观念的话,见效应该更快!而且,这一批奉行自己思想的士子的存在,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传到更远的地方。即使到时候,自己身份暴露,退隐或者被杀之后,自己的思想也不至于消失,甚至还有再次生根发芽的希望!

对,著书立说!

自己要与理学争夺思想界王座的位置,那必须著书立说!

直接树立起反对儒学的大旗?只怕书还没有出来,自己先给人批个东倒西歪了。超越时代半步的是圣人,超越时代一步的人是疯子。凭借自己现在的名望,就是直接反对理学也还不够一些,自己的书出来,结局多半是这二者之一:一是被人批驳笑话,二是被人当作废纸。

改变成人的看法或者很难,但是改变孩子的看法呢?

孟丽君决定,自己的第一本书,就要从孩子着手,从蒙学着手!

写什么书,能够不动声色将自己的见解融合在其中?脑海中想到的第一本书,就是从小看到大的《上下五千年》。借着解说历史来渗透自己的看法,那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

当下理清思路,笑嘻嘻对三个朋友说话:“我要写一本书,《中华简史》,你们愿意帮我吗?”

编撰一本史书?三个人都愣住了。

编撰史书,那是什么概念?司马迁是私家著史书的代表人物,那是准备了二十年的。司马光编撰了《资治通鉴》,那是集合天下最优秀的读书人才做成的。

现在,郦君玉不过是弱冠之年,学识虽然也高明,但是还不至于高到这个地步吧?难道他要花上几十年时间来写这个书?

三人面面相觑,竟然都说不出话来。

孟丽君笑道:“你们不要吃惊。我的学识有限,也不是想要写什么高明之极的书。不过是想写一本蒙学教材罢了。其实也不难,前朝《资治通鉴》都是现成的,我们只要取舍一番就可以了。麻烦一点就是前朝历史。我们只好选取一些确凿无疑的史料来,其他真伪不明的,就只好先舍弃了。”

三人这才明白,邱清当下笑道:“如果要我们给你做纪录员,倒也可以。”

孟丽君道:“我虽然非常熟悉历史,但是记忆总有不清楚的地方,还需要你们帮我回忆或者查找史料。另外,我写字的速度太慢了,也需要你们帮我。荣兰认识的字虽然也有两箩筐,但是你们知道的,她的字简直惨不忍睹。”

四人既然已经决定,当下立即动手。一个下午,孟丽君先将一个序言写出来了。

这个序言里,孟丽君也没有说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第一点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详细说说自己写这个书的意义,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的意义。第二点对自己文字的说明。因为自己写的这个是蒙学教材,所以,语言文字,必定要粗俗一些,以便孩子自己阅读。第三点确实推广标点符号的。中国古代文字没有标点符号,这给现代人的阅读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孟丽君虽然也能读古文(废话,有前任的记忆还不能读古文?),但是,能省力就省力是她一向的原则,何况推广出来,对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流传都是大有好处的。后人对《论语》的解读,也可以因为有标点符号而少一些歧义。所以,就多写两行字介绍一下标点符号吧!

实在没有想到,前面两点不能打动三个朋友,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倡议,却使三人大为佩服,大呼“明堂天才”,全英甚至还说道:“这一小小倡议,于天下文字,竟然大有补益……明堂之功,甚至可推仓颉。”

因为一个序言,其余三人的兴致全被吊起来了。用过晚饭,四人又凑在一起造书。孟丽君看这样也不好,何必大家一起熬夜呢,再说自己可以不复习,另外三人却不能叫他们就这样复习中国历史的。当下将他们三人分成三班,轮流帮助记录。

孟丽君的《中华简史》,其实就是《资治通鉴》的简写本。不过是按照蒙学的要求,将编年体改成纪传体罢了。按照朝代,将每一朝代的重要人物抽取数十个出来,将他们故事中精彩的部分详细记叙一番。虽然说是历史书,但是体裁上却更接近小说。

选取人物上,孟丽君是动了一番心思的。首先当然是要选取合乎儒家精神的人物。当然所谓儒家,是符合自己需要的“儒家”,理学那一套东西,自己虽然不直接摆明态度,但是在言语里稍稍带一些,还是做得到的。

在这样谨慎的做法下,孟丽君所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很有限。最关键的一点,动的最大一个手术,是理学中有关“仁”的观念。“仁”是孔孟思想的核心。宋儒以下,往往抓住“能好人,能恶人”六个字不放,认为真正的仁者,是绝对要疾恶如仇的。而孟丽君,却结合着后面的文字,特别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一句,非常有力的指出:兼收并蓄,才是仁道。你只看好自己,看到自己认为“不仁”的人,就开始讨厌,务必除之而后快,这叫什么“仁”啊!此外,孟丽君还借助这个“仁”的概念,开始小心翼翼地推销“推己及人”“人人平等”的思想——当然,这种渗透是非常隐秘的。

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孟丽君所选取的人物,除了政治人物之外,她还选取了很多其他人物。专门给商人开了一个系列,给农民开了一个专题——只要能够想起来的,在农业上有所贡献的人物,都详细写出来了,甚至还给工匠开了一个专题,盛赞“鲁班之功”“墨家之道”。

当然,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孟丽君在其中写了很多女子故事。小心翼翼却是殚精竭虑,将自己想地起来的、能够安置进历史里的女子,一个不拉都安进去了。其中大半是抄袭《烈女传》的,不过是将其中的一些变态故事给删除掉罢了。借着赵括母亲的故事,轻描淡写来一句:世都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然女子之才,亦可有利于国家。使赵王纳女子之谏,恐七国之史,便将改写。当然,乐羊子妻的故事,无盐女的故事,都少不了轻描淡写的点评。武则天的故事是不能不写的,但是历史上对于武则天的评价负面实在太多,孟丽君有心翻案,却又没有太大的胆子,只好摆着一副公正的面孔,将其功过剖析出来议论。但虽然如此,也是惊世骇俗的了。邱清三人当场就反对,孟丽君没有办法,只好又动口修改。但是还是坚持要将其人在文治上的一些功劳写出来。

闭门造书工作非常辛苦,全英三人分成三班,孟丽君却是不行,一天至少要思想上七个时辰。虽然不动笔,但是这种费神的脑力劳动也是极累人的。十天过去,书初具了一个雏形,人也瘦了一大圈。好在也练习了好一阵内功,气力不见长,体质却渐渐恢复,这么累的活,居然也没有生病。这期间,李玉飞来过一次,告诉她韦勇达的事情已经尘埃落定。韦勇达由千户之高位降为禁军卫的一名小伍长,品级降低了很多,但是禁军卫是天子近卫,守卫皇城的,向来都是贵族子弟以及烈士子弟担任。这地位,其实是不降反升了。邵仁华调到福建去后,那继任的人,却也是自己人,原来的太子门下,名字叫晋长川。而取代韦勇达的,却是刘捷的儿子刘奎璧。京城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另外,还告诉她,这六皇子铁霓,最近身子不太好,皇帝已经下旨取消他大理寺见习的任务,叫他只消在家里安心休养就是。因为秦王府里原来的下人伺候不好,皇帝已经将他们全部调换;那些无聊门客,也已经全部赶走。

果然是一个铁腕皇帝。孟丽君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心中多加了一份戒备。

腊月二十六,过年的鞭炮已经响了起来,四个人也给自己放了几天假,在俞老板的客栈里,简单收拾,要高高兴兴过了一个年。却没有想到,客栈里,来了一个风尘仆仆的人,孟丽君的便宜姐夫,滑全;身后还跟着一个人,孟丽君万万没有想到的人物——自己的便宜未婚夫,王华,也就是皇甫少华。<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