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宦海沉香> 凑字(转:生不逢时的卧龙先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凑字(转:生不逢时的卧龙先生)(1 / 2)

宦海沉香 浮沉 更新时间 2019-09-09

 诸葛亮高居隆中时,“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字孔明,世称卧龙先生,常以管仲乐毅之才自居,自信自己之才文比管仲,武及乐毅,当时的人听了,都以为他狂妄自大,人人都不以为然呢。

后人评论诸葛亮,大都认为他的才能是及不上他崇拜的两位前辈的。原因可能归结于诸葛亮失败,而管仲、乐毅却成功了。尤其在军事才能方面,除了受到《三国演义》影响的人外,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不值一提的,认为他的战绩远远及不上乐毅呢。这些人标准是以成败定英雄。我觉得这种看法很片面,没有结合当时实际客观地分析。我个人的看法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绝不在乐毅之下。听了我这样说的人可能会问,你一定是受了《三国演义》的毒害吧。是不是这样,且听我细细道来。

当年,乐毅以弱小之燕下强齐七十二城,几乎就灭了齐国,创造了战争史的一大奇迹。按当时的说法是,燕国是千乘之国,齐却是万乘之国,拥有霸国的基业,两国的实力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三国时期,蜀国各方面都落后,论经济物资、人口、人才都相当缺乏,实力是远远及不上魏国的。这是燕蜀的背景,两者有共同之处。

燕和蜀都敢于横挑强邻,但两者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蜀又为什么会失败了?后人多认为是乐毅军事才能高,诸葛亮军事才能低为理由,所以成败不同。谁知这种说法既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不加证明地武断两者的军事才能,以成败论英雄,论高低;又犯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简单地将战争的成败归结到个人身上。这都显然是错误的。其实,乐毅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归功于他个人的军事才能,他的成功还得之于客观条件的帮助呢,诸葛亮的失败却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什么客观条件呢?天时地利人和。

一、地理位置上。燕国所在位置相当于后世所谓的幽云十六州,是扼守北方的咽喉要地,易守也易攻,当年北宋军事上屡战屡败就吃在这个亏上,进攻上寸步难行。辽兵和金兵却可以凭些优势对中原长驱直入。燕国凭借此地理优势轻易地进入齐国境内。反观蜀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易守攻也难,出了汉中往北越走地势越高,仍然是山势险峻,不利于进攻的开展。所谓六出祁山,见到的还是山。它的进攻目标长安本来就是一个四面环山,险阻重重之地——汉唐两朝建都于此,看中它的正是关中之固啊——想跨过一道道的障碍,从汉中平安地到达长安,恐怕真是极为艰难的事。这样的地方,对于运送粮草供应前方是一件极为艰难困苦的事。

二、敌方阵营方面。齐国虽然有霸王的基业,经济和军事实力雄厚,但是政治和外交上陷于孤立境地。当时的齐王是一个狂妄自大又残暴的君主,对内施行暴政,激起人民的愤怒,弄得齐国分崩离析;对外妄自尊大,失信于天下,激起了其它诸侯国对它的憎恶。齐国这种状况,虽有霸业的基础,但与一个弱国又在何区别?与齐国相比,曹魏政权则有如泰山稳定。自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士族集团已得到了满足,由原来抗拒中央变为拥护中央了,国内呈现出安定团结的景象。所以这时候的曹魏政权是相当稳定的。

三、国外形势方面。燕国夹在齐国和赵国之间,平时攻打若要攻打齐国,当然惧怕赵国抄袭它后路了,所以即使攻打齐国也只能点到即止,是不敢拼血本甚至深入齐国境内的。但乐毅这次进攻齐国的形势不同,赵国以及魏、楚、韩三国都积极支持燕国攻打失信残暴的齐国的,并且派了军队支援燕国呢。于是再无后顾之忧的燕国倾全国之力全力地攻打齐国了。而齐国方面则陷入势孤无援的境地。我们再看看蜀国,你在攻打魏国吧,后面那个老奸巨猾的孙权可不是善男信女,正在虎视眈眈呢,一见形势不对,你这边螳螂捕蝉,难保他不会黄雀在后。所谓的孙刘联盟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孙权是不吃这一套的。这点诸葛亮当然清楚了。所以攻打魏国真是进退两难啊。

四、国内形势方面。燕国立国数百年,基业稳固,人心稳定,无国内动乱之忧,更何况支持乐毅攻打齐国的齐昭王是一个英明之主呢,不但有驾驭全国的能力,还给予乐毅充分的支持,包括充分的军事指挥权、后勤补给等。至于蜀国,各种利益集团在闹矛盾呢,政局很不稳定,刘禅那等货色不要说给诸葛亮支持,不添乱已经是帮忙了。面对不稳固的国内形势,诸葛亮能完全放心北伐吗!

以上分析,乐毅得之天时、地利以及人和,并依赖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故能克敌制胜,下强齐七十二城。相比之下,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一条都沾不着:曹魏稳固,孙权虎视眈眈,此为不得天时;益州为进取之地,此为不得地利;“益州疲弊”(出师表)国内不稳定,此为不得人和,有此三不得,虽有通天本领也飞不出莽莽丛山,即使十个乐毅也无济于事。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依靠他的才能,还需要时机。并且这时机必须被你紧紧地抓住。时机没来,你怎样努力都将徒劳无功;但时机来到,你却错失时机,也注定你不能成功。

既知注定失败,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坚持北伐呢?是他没有缺乏先见吗?不是的,关于这点,诸葛亮心如雪亮。他在《后出师表》坦言各种因素都很不利于北伐,北伐简直就是白费气力,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当初,在隆中论天下时,诸葛亮就断言,北伐成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据荆益,二是天下有变,三是分荆益两路北伐。现在一个条件都没有,试问又怎会成功呢!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六伐中原,强与天抗衡呢?答案是为了延长蜀国的寿命。蜀国是一个比较动乱的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很激烈,他们抗拒中央政府统治。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施行了严厉的法律制度,在蜀国内推行法治。但是对于一个弱小而不稳定的国家来说,这些还是不足够的。如果任由它苟且偷安,国内矛盾更易激发,这无疑是自取灭亡。所以发动战争就成了转移矛盾、振作图强、延长国祚的重要手段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