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子午春秋> 第六百章 孔子问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章 孔子问道(1 / 2)

子午春秋 云垂天地间 更新时间 2022-03-06

 鲁昭公二十四年(bc518)春,孟僖子去世了。他在去世前将自己那对年仅十三岁的双胞胎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送入孔子门之中,要求兄弟俩跟随孔子学习六艺。

孔子在鲁国学习周礼,到宋国学习殷商之礼,又从郯子那学习虞夏之礼,唯独没有学习过王室之礼(鲁礼只是周礼的一部分,并不包含王室专有的礼仪)。因此孔子一直有个心愿,他希望到成周去拜访王室守藏使老子和苌弘,向两人求取思想,并学习王室之礼。

但是孔子当时付担不起往来东周的费用;现在学生中有了三桓子弟,他就可以实现愿望了。孟懿子了解到老师的想法,于是向鲁昭公做了汇报。鲁昭公对孔子的印象还是非常不错的,他支持孔子的求学之举,便赐给孔子一辆马车、两匹马和一名随从。孔子便在本年夏天带着随从和一名学生踏上去往东周之路。

那时王子朝的反叛势力仍然威胁着东周王室,孔子一行小心避开反叛者活动猖獗的地区,用了一段的时间才进入成周。

“老子”的身份,据考证认为(这只是其中一种观点)他并非某一人,而是一类人,是周王室几位史官的统称。周代列国官职多为世袭制,史官也是如此;王室史官地位崇高且普遍长寿,所以被尊称“老子”。历史上第一位老子便是周幽王的史官伯阳,写下《道德经》的则是战国时代的某位老子;孔子拜访的是其中一人,楚国有位“老莱子”据说也是老子中的一员。

儒家发祥于礼官,道家形成于史官;儒家面对现实,道家归纳历史。儒、道同根同源,对立统一,是中华文明主干上的两大基本分支;后来又分出了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中华文明之树的每条根系,都不会为这一家或那一家单独提供养分。

儒和道因其把持的“一(中心)”不同而不同。孔子说“吾一以贯之”,这个“一”便是“仁”,仁者爱人也;在仁这一中心之下又分出“忠”和“恕”两个基本点。老子说“抱朴守一”,这个“一”便是“道”。由于道是形而上的概念,老子无法给出其定义,只好从反面描述道的特征,并解释说“勉强称之为道”。道之下分出“有”则“无”两个基本点,有和无是同生共灭、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因此人类历史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应当是老夫子。

道学分三个层级,最上层为形而上之层,中间为逻辑层(向上为归纳,向下为演绎),最下为自然层。道家通过观察自然万物变化之序归纳出形而上的“道”(基督徒归纳出来的叫上帝,教归纳出来的叫真主,黑格尔归纳出来的叫绝对精神),因此道家最初属于哲学而非宗教。儒家由于没有形而上的那一层,因此并不属于完整的哲学,只能归为伦理学。

孔子终于见到了面色红润、慈眉善目、须发皆白、寿眉齐颈、知无不言的老子。孔子首先向老子询问礼的起源和制定的原因,老子说:“夫子所问的那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经腐朽消逝,流传下来的只有言辞。如果时运光明,君子就可以出来入仕从政;如果政治晦暗又没有明君,君子不妨逐流于世,以等待时机好转。”

孔子后来说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及某些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