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际上,封禅大典也是一场大唐帝国的政治秀,向天下各国展现大唐帝国实力的表演,为表示四海来朝,比如象是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统统到来,跟着皇帝和皇后的仪仗,到泰山来观看大典,当然,为了表示内外有别,也是为了突出大唐帝国的威严,所以这些使节是没有资格观看完整个大典的。
使节和酋长的任务就是在泰山脚下对着皇帝和皇后娘娘磕头,然后再把封禅大典的盛况记下来,等他们回国之后,向他们国家的人宣扬,大唐帝国是多么的强大,他们这些蛮夷小邦能给大唐帝国当藩属,已经是八辈子修来的福份了,所以按时上贡,不要想着骚扰大唐帝国的边境,就可以了,这就是他们的宿命,祈祷下辈子生为大唐子民,接受大唐皇帝的统治,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当然,大唐帝国是向藩属如此表达意思的,但藩属是不是这么理解,并且真的回国去宣扬,那就不一定了,比如说高丽的使节,虽然表面上还算是恭顺,但实际上回国之后怎么向国王汇报的,那可能和现在的表现正好相反。
一个来月的时间,李日知把县衙里面的事情梳理得差不多了,县衙里的那些官吏也都知道他们干不长了,封禅大典之后,就得离开县衙,不过,倒也没有哪个人敢炸刺儿。
官吏们也不傻,如果他们敢和李日知叫板,那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谁让他们被响马给关进大牢里了,这件事要是捅出去,那他们谁都没好果子吃,能够什么惩罚都没有,只是不做官而已,已然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结局了。
官吏们大多没什么本事,但有少数人算是有点儿小心思,便想着运作一下,去外县接着做官。
对此,李日知也不阻拦,那几个官吏能不能到外县接着当官,全看他们自己运作的本事,只是看他们上窜下跳的,李日知心里也清楚,他们不会成功的,最后的结果仍旧是回家吃自己。
以为外县的官吏都是吃素的么,把位子让出来给他们,开玩笑一样,有这种小心思没关系,但为了实现这个小心思,要花多少钱进去,要走多少的人情,那才是实力的体现,而博城县的官吏们,几乎没一个有这样的实力,否则也不会在甄蒙德手下当官了,真有实力的人,甄蒙德可是一个都不会用的。
至于县衙里面的差役,也是要被遣散的,这就更容易了,都不用李日知出手,那些地主老财们就替他解决了,保准一点状况都不会出的。
为了能让自家的子弟进入县衙,有个差事,吃上官家饭,地主老财们也算是拼了,非常地卖力,一点儿都不让李日知操心。
转眼二月到来,皇帝和武皇后登泰山祀天祭地。
第一天在山下封祀坛祀天,第二天登上山顶,封玉策登封坛,第三天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皇帝献礼之后,武皇后升坛亚献。
封禅大典一切顺利,算是圆满地完成了武皇后的心愿!
封禅结束后,皇帝下旨,改元乾封,改博城县为乾封县,李日知为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