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第三十七节 汉奸之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七节 汉奸之路(1 / 2)

 在西罗城阅兵完毕之后,吴三桂在众多亲兵的护卫下,翻身上马,返回山海卫,一路上但见不少牛马车辆,百姓们肩扛手推,源源不断地运送着大批粮食向山海卫的方向而去。有眼尖的百姓从吴三桂的衣饰装扮上大致地猜出了他的身份,于是纷纷投之以好奇和敬仰的目光,"平西伯,是平西伯啊!"</p>

"吴大帅的相貌生得可真是威风啊!"</p>

"是啊是啊,吴大帅可是大明的忠臣,他要替君父报仇,把那些贼寇们统统剿灭,收复燕京,重兴大明呢,可真了不起哪!"</p>

...</p>

甚至已经有不少百姓对吴三桂下跪叩拜,简直把他当成了救世主一般。吴三桂见状,连忙在马上向百姓们拱手致意,接着又慷慨地发表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豪言壮语,这才在众民景仰的注目礼下策马而过。</p>

看到自己如此受百姓拥戴,起码在顺民心这一点上,他就已经远远胜过了目光短浅,思想麻痹的李自成。因此,吴三桂心中不由窃喜,看来这数日来的舆论散布,确实大大地收到了成效。</p>

这十数日来,面对大顺朝廷作为一个政策在推行的"追赃助饷"和"拷夹"活动,还有大顺军中一部分害群之马的烧杀*行为,不少京城官员和家属、商户、百姓陆续开始逃亡,以至于李自成赶忙采取了连坐制度,一人逃走,十户连坐。于是相当部分在京的明降官和士绅,甚至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政权感到失望甚至抱有了敌意。</p>

即便如此,也不能有效地遏制京城官民们私下子携家带口,潜逃出城的趋势。随着逐渐逃入永平,榆林,遵化还有山海关等地的明朝官民们越来越多,他们所带来的消息,很快散播遍了整个冀北地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贼寇们的恶行。</p>

燕京城里发生的这些情况和大顺政权的所作做为,让吴三桂本人和他手下不少关宁将士以及京畿、山海关地区的不少士绅、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朝廷产生了巨大的敌意,并且导致他们认为大顺政权不具备真正统治天下的能力。于是,山海关一带不少士绅商户知道双方决裂后,对吴三桂部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大力支持,纷纷出钱出人出物,输助粮饷七千八百五十余两,战马一百二十余匹。吴三桂又从当地百姓中新募集到数千军士,自古燕赵之地盛产豪杰勇士,因此这些新兵绝非乌合之众,个个都是强壮悍勇之辈。</p>

而眼下这一路上运送粮食的百姓们,大多是由当地士绅们派遣过来送粮食给吴三桂守城官兵们充作军饷的,也难怪吴三桂格外神清气爽,心中暗暗得意了。</p>

回到山海卫的官衙之后,吴三桂屏退所有无关人员,单单留下了他的心腹亲信,官居副将的杨辅。因为有一件大事已经迫在眉睫了,他必须要尽快找个足智多谋的幕僚商议之后,准备妥当才好,而杨辅则刚好符合这个条件。</p>

"子玉,你看看这封信。"吴三桂没有多说废话,直接将先前在西罗城上接到的那封书信递给杨辅阅看。</p>

杨辅仔细地将信看完之后,抬起头来,用目光询问着这位军门的意思,没有得到暗示之前,他还不敢轻易说出自己想说的话。</p>

吴三桂当然明白杨辅的顾忌,于是颇为开明地说道:"子玉有何建议,但言无妨,我也是自己感到委决难下,因此才找你过来商议的。"</p>

杨辅看到吴三桂这样的态度,心中有数了,于是将自己心中的实话说了出来,"那就斗胆了,依在下看来,如今我军前遇狼,后有虎,进退两难,倘若不早作决断,则一而倚仗的话,那么覆灭之日就不远了。"</p>

"是啊,"吴三桂慨叹一声,"我前几日给李贼的使臣下达了最后通牒,估计这一两日,已经接到消息的李贼必然正在紧锣密鼓地与群臣商议出兵之事。如果我的预算没有错,贼寇出兵之日,应该就在明后天,即可见分晓。"</p>

杨辅是吴三桂的下属,然而已经跟随吴三桂多年,两人的私交已经远远超过了上司与部下的关系,到了可以推心置腹,密议大事的地步,因此他干脆直截了当地摆明了当前的形势:</p>

</p>

"如今摆在大帅面前的路,一共有三条。其一,大帅率领五万部下与李贼血战到底,为已经覆灭的大明壮烈殉国。"说到这里,杨辅微微一笑,话音一转道:"不过大帅此前已经归降过了大顺,所以现在即使死了也只是为报私仇而死,恐怕将来在史书上也不一定会有什么光彩形象记载下来,这种送命的方式可真不值得。"</p>

吴三桂点了点头,喟然道:"你说得没错,如果死后连个忠烈之名都捞不到,那可死得太冤枉太不划算了。再说,这样一来我父母家小也必然为李贼所杀,那么我连孝道都被毁了,可就实实在在地成了个不忠不孝之徒了。"</p>

杨辅知道他的这位上司是绝对不愿意与贼寇们来个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否则他就不会回到山海关,而是直接杀奔京师与贼寇决一死战了。他很清楚吴三桂的为人和处世态度,吴三桂要留着自己的性命,保存着自己的实力,将来好建立更大的功勋,赢得更高的荣华富贵,怎么可能轻易捐躯呢?</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